本人小硕一枚,于今年七月份刚离开温柔可人的象牙塔,踏进了铁面无情、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职场生涯中。小硕本人生性癫狂,重点不在颠,而在于狂,曾经狂傲地认为以自己的智商,怎么可能考不上985、211高校的研究僧呢?也曾狂傲地认为只要我能吃得苦中苦,就能成为人上人,就能像985、211那些学校的学生一样优秀。事实证明,我的确没能考上那些高校的研究僧,我也没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小硕一直把没考上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但直到我毕业后加入新东方当老师的这段时间,我才慢慢地发现我与那些学习好的大咖们差的不是一个银河系那么远,我与他们之间差的是学习能力、总结习惯以及踏实勤奋。突然,我感觉自己读了快20年的书都白读了,因为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我依然没有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知识?如何去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学习法?但同时我也相信,一切都还来得及,来得及去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建立系统学习法;来得及去对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做一个总结、写一篇书评;来得及去脚踏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喜欢做的事;来得及去完成自己那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接下来,我和大家聊聊我的感受,我与大咖之间的差别。
总结习惯的差别
在新东方上过英语的童鞋可能都知道,新东方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段子横飞、解题技巧信手拈来。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理解最常用的解题技巧“三短一长选一长,三长一短选一短“;再比如初中物理电路故障中的解题技巧”有短无断,同外反内“。在课堂上,当同学们听到这种对仗工整且读起来朗朗爽口的高效解题技巧时,肯定会对这位老师产生一种仰慕之情,觉得老师全身上下到处都是发光体。不过,你确实应该仰慕他、佩服他,因为在这大量的解题技巧背后,是老师们的大量刷题,对题目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再进行归纳、演绎的结果。我相信,以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可以做到大量刷题,对题型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但多数人是做不到归纳和演绎的,因为你有一颗归纳和演绎的心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和较强的悟性,去发现这些大量题目背后所隐含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才能总结出一条可靠、实用但可能还具有局限性的解题技巧。所以我个人认为解题技巧是题目基本知识点的一种升华,而能自创这种升华的人,他一定是位学习大咖。
踏实勤奋的差别
我相信,在校园里肯定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花费比别人少的时间取得比别人较好的成绩为荣,他们封自己为”聪明人“,觉得自己的智商高于他人,考试全靠突击,心存侥幸心理,而我,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本科时,A同学和我同在一个高数班,每次上课,A同学永远是坐在第一排上课认真听讲的那个人,而我则是坐在后排还哈欠连连的那个人,每逢期末考试前,我只需要复习两周时间,高数便能复习到比他考的还高,接近满分。当年的我沾沾自喜、笑看他人,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总结悔改。结果大四考研时,A同学考到了北方的一所985、211高校的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全亚洲排第一;而我因为狂傲、自由散漫的学习习惯,只能被调剂到南方一所非重点大学里读研究生,三年后,A同学如愿以偿申请到了英国PhD学位,准备出国留学,而我过完三年温柔乡里的研究僧生活后,回到家乡的新东方学校里做了一名物理老师。这段时间里,我清晰的认识到,短暂的学习可以靠突击,但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赛道上,靠突击是不能成功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尊重劳动、尊重汗水、尊重别人的付出,脚踏实地地区完成自己的目标。
学习能力的差别
我相信,大多数普通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有一颗强烈想学习新知识的心,但看见新领域的新知识却像”老虎吃天,无从下爪“,这就是我要谈的学习能力的差别。曾在我研究生学习阶段,研一时,我抱有一颗炽热的心想学习一种热处理软件,于是,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好多书籍,准备学习,结果每本书翻开几页,我都发现自己无法进行下去,因为一开始的几页我读的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便中途放弃;我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好好练习英语口语,自己坚持了差不多半年,没有任何长进,于是便报了口语班,在大咖老师们的带领下,短短三个月时间,我的英语口语开始有所转变,听力也提升了。你们看,我还是一个不能脱离老师的帮助而自主学会新领域新知识的孩子,但却有人就靠看美剧、看国外电影,而把英语托福考到100多分。所以,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新领域新知识的能力,多做笔记,多总结,多归纳,多演绎,争取在演绎上有创新,在创新上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