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对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贵、看病难”,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困难。
我们知道,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补助,二是技术服务费用,三是药品加成。
而目前,由于补助金额的一定限制,技术服务费又极其低,所以大多医院现在实行“以药养医”的方针。
何谓“以药养医”?
按照规定。药品的卖价一般为:药价+15%的加成。这15%的加成就是盈利额度。简单计算一下,如果一种药是10元钱,那么加成是1.5元;另一种药是1000元,那么加成是150元。
假如说一种病可以用这两种药中的任何一种进行医治,且效果不差上下,那么医生就有可能会给你开贵的那个。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医院的药越来越贵。
那么,医生为什么要开贵一点的药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创收指标的存在。医院要想正常运行,收支必须平衡。
收入来源的另外两方被政府牢牢控制,那么只能从这一方面来维持收入以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营。所以医院就给各个科室下发创收指标,各个科室又给各位医生分配了自己的创收指标。医生不得不完成自己的任务。这种情况,造成了医药资源的的不合理运用及极度浪费。
要想改变现状,可以通过改变这种局面。究根溯源,还是要从医院收入的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适当提高政府补助,二是关闭药品加成,三是提高技术服务费用。
1.提高财政补助
有人这样打比方:如同企业的利税和产值关系一样,医疗机构的净收入和毛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为1:4.3,意味着政府财政如果少投入1元,医疗机构将不得不从患者身上多收入4.3元。这种扭曲的补偿机制,是医患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中,政府筹资不到位,带来医疗机制净收入的不足,是问题的第一根源;物价部门的非理性监督是第二根源。改变这种扭曲的补偿机制,就可以改变医疗机构的“多开点贵药,多做点检查”。
而如何改变这种扭曲的补偿机制,基本建议是物价部门需要改革目前的收费方式,变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付费(即按病种+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对一个行政区域、一个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总额实行定额包干,对就诊单元如每次门急诊和住院床日实行定额包干。在定额合理基础上结余使用,迫使医疗机构成本最小化,以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2.关药品加成,取消“创收指标”
医生在为病人看病过程中,因为受到“创收指标”的影响,被动了许多,有时不能完全实行最佳又最经济的治疗方案。
现在有很多人责骂医生,说他们收费太高。其实药价及各种收费都是政府定的,他们并无决定权。踏入本科医学院的门时,他们都认真诵过南丁格尔誓言;踏进医院的门时,哪个不想悬壶济世、妙手回春呢?哪个不知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指责呢?
肯定有不少医生也想清高,但当你被一家家的医院辞退时,被自己热爱的职业拒之门外时,被家里的水电费催交时,被基本的生活压力强压时;或者当你赋闲在家时,看到父母苍老的脸自己却无力赡养时,看到妻子劳累不堪儿女嗷嗷待哺却不能领工资回来时……
别说医生就该为了你抛却凡尘俗世,别说医生就得无条件的治病救人。医生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甚至他们在整个医疗关系中也是被害者。
解决办法一是关闭药品加成。这样医生不会因为药品的价格而权衡用哪种药,而是根据病情、病况,选择最适合病人的药。要知道,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另外,取消分配给医生的创收指标,使得医生可以完全只根据病情来看病,而不会担心自己的任务是否完成,减小医生治病的其它阻力。
3.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
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建立起能激励医务人员合理提供医疗服务的机制。
医疗服务项目体现人力价值的技术和劳务定价普遍低于成本,所以使得药品和耗材、设备检查检验成了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很多地方,一个副主任医师的挂号费为3元,一个主任医师的为5元,手术补助一个护士的不过几元钱一小时。可是,培养一个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主刀医师,如果从本科开始算起至少得十几二十几年。而现在外面的大多行业,譬如家教几十元每小时,钟点工几十元每小时,普通餐厅服务员也得十几二十几元每小时,还有外卖小哥、超市收银等等恐怕都比手术室里与生命争分夺秒的报酬要多。
一个医师的培养,从大学开始就课程繁多且严格,培养周期又很长。这其中,耗费了很多心血与努力。而收入与付出的不平衡,使得人们看轻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而只注意电子器械的检查及药物的作用。
当然,提高了技术服务费用的同时,医保支付政策需要同步跟进,提高的资料服务费应纳入医保范围,不能因为价格提升而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
协同补偿机制是否完善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协同补偿机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对协同补偿机制不断优化与完善,为医院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