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是开一家自己的独立书店。地理位置很重要,最好处在商业区或文化聚集地;店里的书都要经过我亲自筛选,摆在醒目位置的不一定是市场上所谓的畅销书,只要合我的胃口,或精彩但不被人关注的“遗珍”都会被重点推介;时常邀三五好友到店里小坐,定时请本地文化名家与读者共讨热点话题,偶尔自己有好的想法也可以一起分享。
很多年过去了,书店没有开成,连亲自去的次数都渐少。其实我很喜欢逛书店,每到一个城市,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会去一趟当地有名的独立书店。可是反观家乡,前几年还能偶尔见到有些小资品味的微型独立书店,现在不是打折卖平装书的小门面房,就是称重论近卖的狗血路边摊。如果把教辅书也在网络上定点销售,恐怕学校旁“快餐店”般的学生书店也会销声匿迹。
另外,现在销售知识的模式越来越丰富。从网店到网络订阅产品,再到百花齐放的自媒体平台,使得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可供选择的高质量知识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优秀独立书店都做不到的客观、海量的知识筛选,网络上都帮你做到了,并且还做的极为出色。
所以,“线下”和“线上”的双重原因使得我很少再光顾实体书店,更别说自己当初的理想,开书店了。
但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新华书店。三石想问诸位,为什么各地的新华书店似乎没有受到如今图书行业变局的影响,日子依然过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其有国家背景,而是他的经营场所是国有的!
为什么三石在这里要提到经营场所?因为开一家实体书店,门面的房租、员工的工资和图书的进货成本是最大的三项开支。这些年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物价大幅上涨,图书和员工成本都在上升,而房租的上涨幅度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卖书毕竟是生意,做生意就要追求合理的利润,对书店来说是如此,对房东来说更是如此。书店的经营状况如何对绝大多数房东来说不重要,人家关注的是房租的收益多少。所以,目前来看经营场所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独立书店的命运。
反观新华书店,他的经营场所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房租这个大问题对新华书店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至其中有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的,如今已经成为集书店、餐饮、银行、休闲等多种形式的商业综合体了,新华书店自己本身就成为了最大的房东。卖书,或许已经变成“副业”了。所以,不管图书市场如何风云变幻,新华书店依然悠闲自得。
如此看来,前几年独立书店最火的时候所推崇的“复合式”经营,早已是人家新华书店玩剩下的老物件了。逐年上涨的房租也早已是压垮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论经营内容如何创新,想要单纯依靠书籍销售盈利,自备经营场地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反过来说,若有条件自备经营场地而不去将他出租、开饭店、经营服装店等等利润更高的项目,而去做相对小众的独立书店,除了理想和情怀,我想不出其他更多的理由了。
认清了这一点,也就理清了现实。想要开一家有个人风格的独立书店,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自身文化积淀,更需要有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盈利多寡在初期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好的文化产品来支撑店面的生存。既然开店,就意味着加入了市场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所以再个性的独立书店最终都要以盈利为目的。
我的理想仍然是开一家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独立书店。这,就是我的理想与 现实。
喜欢我的文章吗?快来关注我吧,让我们永不“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