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3 朋友有一个就够了
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与任何人都搞好关系。只要与自己喜欢的人搞好关系就足够了。至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强行去搞好关系只会徒增压力。
朋友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有2~3个的话更是锦上添花。但朋友少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差劲的人,完全不必因此而感到消沉。
我虽然没有朋友,但有很多伙伴。创作书籍时候的“作者伙伴”以及我成立的“网络心理塾的伙伴”加起来大概有100多人。
伙伴是因为共同的目的而聚集到一起,互相合作、帮助、应援的人。维系“朋友”关系的基础是“友情”,而维系“伙伴”关系的基础则是“愿景、梦想、目的”。
对于伙伴来说,因为维系关系的基础是“目的”,所以如果有人认为“前进的方向不同”,可以随时离开,相互之间并不会因为断绝了伙伴关系而交恶。
在我看来,友情有一种相互束缚的感觉,但伙伴则是“相互合作”的感觉。从不拖你的后腿,而是从后面推你给你动力的人就是伙伴。
伙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干涉私人生活”。我甚至有一些见过几十次面的伙伴,相互之间仍然不知道对方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行动2 自己主动与别人搭话
如果没有人找你搭话,你可以主动去找别人搭话。在这个时候,应该找“和自己一样没有朋友的人”。如果对方已经有很多朋友,那么他可能对你不会很热情。但如果对方也是一个“没有朋友”“朋友很少”“希望结交朋友”的人,那么你们交流起来就会非常轻松。
不过,对于不擅长交流的人来说,即便想要主动与别人搭话,可能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其实以结交朋友为目的的交流只需要抓住一个重点,那就是找出自己和对方的“共同点”。
人类与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很容易产生亲近感。这就是前文中提到过的“同质性法则”。
兴趣爱好、喜欢的体育运动、喜欢的艺术、喜欢的食物、出生地、喜欢的电视节目、喜欢的艺人、喜欢的游戏、喜欢的时尚品牌……只要能够找出一个共同点,接下来就是顺着这个共同点进行深入的交流即可。只要找到“共同的话题”,即便是不擅长交流的人也能和对方顺利交谈。
行动3 加入社团
步入社会之后,过着公司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连邂逅“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的机会都变得很少。
尤其是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独自打拼的人,就连之前的朋友都难以取得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入社团”。社团是许多人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地集合在一起的组织,所以很容易在其中结交到朋友。
或许有人会说:“我找不到自己想要加入的社团。”其实夜校和其他学习班也算是一种社团,还有的人在健身房里也能结交到朋友。因此,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只能靠自己去积极地寻找。
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成立一个社团并负责运营,提出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然后吸引与你有共鸣的人主动来到你的身边,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对自己来说最合适的社团。
行动4 写出10个朋友的名字
按照亲密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写出10个朋友的名字。
这10个人就是对你来说关系亲密的人,位于最前面的3个人是可以称之为“挚友”的重要朋友。为了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应该在这3个人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和关系亲密的人发生了争吵,应该主动修复关系。
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往往双方都有责任。哪怕你只有很少的责任,也应该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表示“我不应该感情用事,对不起”。当面道歉的效果最好,但如果实在当面说不出口,用聊天软件发送信息表达歉意也可以。
吵架的好处在于,还有机会能够修复关系。
——电影《巨人传》中伊丽莎白·泰勒的台词
吵架导致友情关系出现裂纹的情况下,如果双方都坚持不肯道歉,只会使关系逐渐疏远。
虽然在当时,你可能认为自己的尊严比友情更加重要,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你一定会因为失去友情而感到后悔。对方往往也会有这种感觉。有时候这种遗憾甚至会使人产生心理阴影。
如果对方是对你来说不可替代的“关系亲密”的朋友,就不要再坚持维护所谓的尊严,而是应该坦白地向对方道歉。只需要一句“对不起”,就能够将你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彻底消除。
如果吵架之后实在没办法立即道歉,那就等一周之后或者一个月之后再尝试修复关系。如果你们之间真的是“亲密关系”,那么对方一定也和你有相同的想法。
步入社会之后,再想从头开始结交新的朋友非常困难。因此,现有的“亲密关系”非常宝贵,努力维持这种关系才是最佳的选择。
事实1 过度沉迷社交网络会带来不幸
其实在心理上也一样,如果两个人心理距离太近就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感非常重要。
比如两个人在恋爱的时候非常恩爱,结婚之后却经常争吵。这就是因为心理距离过于接近,更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且对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在感情的冲动下说出心里话。
社交网络对于缩短心理距离具有非常强大的效果,但心理距离过于接近,反而会引发矛盾,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社交网络频率越高的人,情绪就越低落,生活满意度越低,主观的幸福度也会下降。
社交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使用得当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交往,但使用过度或者使用不当,则会使人际关系恶化,降低自身的幸福度。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最好将社交网络当作“现实关系的辅助工具”来使用。将人际关系的重点放在现实当中,这样就不会被社交网络牵着鼻子走,也不会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情况。
“被动感”是“疲劳”的主要原因
如果总是“被动”地使用社交网络,就很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而能够自己掌控社交网络的人,则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社交网络。
你属于“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还是“不容易出现社交网络疲劳的人”呢?如果属于前者,那么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请及时改变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
行动2 取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主动权
要想取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主动权,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将使用的社交网络控制在2个以下
现在有许多流行的社交网络,你正在使用的有多少呢?如果使用的社交网络太多,即便只是全部浏览一遍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为了不给自己增加压力,请将使用的社交网络数量控制在2个以下。除了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之外,其他的都删除掉。这样就能极大地减轻“社交网络疲劳”。
(2)事先规定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
绝大多数人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都没有限制。工作休息时、等人时、通勤时,甚至散步时,只要一有空闲就拿起手机浏览社交网站。
我给自己的规定是“只在启动电脑的时候浏览社交网站”。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将每天浏览社交网站的次数控制在4~5次,时间在30分钟之内。
只要控制自己不用智能手机浏览社交网站,就能多出许多时间。也可以给自己规定“坐车的时候看书不看手机”,这样也能极大地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
行动3 将社交网站作为“输出工具”
对我来说,与将社交网络作为与朋友联络和交流的工具相比,我更喜欢将其作为发送信息和输出的工具。读完一本书之后,将读后感发表在网站上,看完一场电影之后将观后感写在博客上。如果这些感想能够被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读到,并且收获超过100次的“点赞”,那会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这种“输出型的交流”只需要发送一次信息,就能与100个以上的人取得联系。如果是传统的“个别型交流”,为了与100人交流,需要发送100条信息。由此可见,“输出型交流”的效率是“单独型交流”的100倍以上,能够以此提高与许多人的亲密度。
单独发送的信息,有种“强迫对方阅读”的意思在里面,而发表在自己主页上的信息则不会使对方产生任何压力。因为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所以不会出现刺猬困境。
反之,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入工具的人,即便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浏览社交网络,结果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我曾经对175人进行过一项实验调查,我让参与者尽可能回忆过去的一周内在社交网站上看过的新闻和博客的内容,结果参与者平均能够回忆起的数量只有3.9个,这只相当于一周输入量的3%。也就是说,即便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入工具,其中97%的信息都会被遗忘。
只有将社交网络当作输出工具来使用,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威力。
不要过度追求被认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