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获奖作品,分别是:
《雪山大地》(杨志军)、《宝水》(乔叶)、《本巴》(刘亮程)、《千里江山图》(孙甘露)、《回响》(东西)。
看到获奖的作品,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一部都没有听过,更别说看了。有几个作者倒是听过,但是其作品也没有看过。
如果你喜欢看长篇小说,却不知道要看哪些长篇小说。那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绝对是一个风向标,不能说是最好的长篇小说,但至少是权威认定,写的都不会很差。
可能最初几届获奖作品里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其中有的作品获奖后便如石沉大海一样没有踪迹,不为人知。
但近几届的作品都是站得住的好书,很值得去一看。
有人说茅盾文学奖有所谓的史诗情节。这个无可厚非,既然是长篇,那就应该是宏篇巨制,时间跨度都很长,人物也很多,情节曲折丰富。
大家喜欢看的也就是那些荡气回肠、百转千回、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当然,获奖作品中也有例外,比如刘心武的《钟鼓楼》,写的是老北京某一天的日常生活。可能有些类似于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最早知道茅盾文学奖是在初中的时政小手册上。当时有4部作品获奖。作者和书名都是要求记下来的,但这几本书都没听过,作者名字更是第一次知道,纯粹就是死记硬背。
比如《战争与人》、《骚动之秋》、《白门柳》的作者,王火、刘斯奋、刘玉民,都没听过,很容易弄岔劈了。当时是硬着头皮记下来,因为时政要考,这算是当年的一个热点。
后来又回过头去,从第一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到《黄河东流去》、《穆斯林的葬礼》一路看下来。
当然也有没看完的,像《茶人三部曲》当时看了第一本,故事太长,就没看完。
包括后来张炜的《你在高原》,总共有十本,散文式的结构,也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一代人。很多人最初都是通过广播听到这部小说的。
当时书还没写完,就已经开始在广播上放了。所以很多人不是看过这本书,而是听过这本书。
印象深的是刘醒龙的《天行者》,它是讲民办教师,这个特定历史产物,就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因为贴近生活。当时我们的很多老师,甚至班主任都是民办的。很多人教了一辈子书,到退休也难转成公办。
每一届的获奖小说我都曾立志去看完,但无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书柜也有限。如果能看个大半就很不错了。
算下来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十部获奖作品,但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让老百姓记住的作品不多。
第一届的6部,算是古华的《芙蓉镇》有名,曾被谢晋拍成电影,由刘晓庆、姜文主演,让大家广为熟知。
第二届的3部,分别讲民族苦难史、国企改革、京城百姓日常生活,如今都不是很有名,反倒是未获奖的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后来拍成了电视剧,比较有名;
第三届是5+2部,除了获奖的5部作品,还有两部是荣誉奖。最有名的当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外,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也很有名,每一个回族人都应该看一遍。
第四届最有名的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可惜获奖的是个修订版。
第五届里,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都曾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其中《抉择》拍成电影叫《生死抉择》,是一部反腐片,也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
第六届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张洁,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荣获该奖。第一次是《沉重的翅膀》,这次是《无字》。
茅奖算是国内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一人能两次获奖,算是前无古人,不知道有没有后无来者。但说她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么说显然不是很恰当。
第七届里,麦家的《暗算》被拍成影视剧,算是最有名。他获奖时只有44岁,在获奖作家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他算是开宗立派,开创了谍战类小说的辉煌。
第八届里,最有名的算是莫言,他是凭借《蛙》这部讲述计划生育史的小说获奖。
之后没多久,他就是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之前也有华人得过诺奖,但已是改变国籍的华人。
第九届里,最有名的算是王蒙,他凭借几十年前的一篇旧书稿《这边风景》获奖,当时他已八十多岁。
第十届里,最有名的算是梁晓声的《人世间》,被拍成电视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