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微信群、朋友圈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祝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手中翻看着的竟然是一本关于“一个终身的教师”的书——《相约星期二》。想起若干年前,我拥有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教师。只是当时年纪小,回望来时路,但愿不曾误人子弟。
也许这就是缘份,跨越时空,让我在这特殊的时刻,再次认识来自 American的莫里:一个与人交流心无旁骛,传道授业幽默睿智,身患ASL疾病面对死亡乐观平静的大学教授。他最后一门课的学生只有一个:米奇;教学内容却异常丰富,涵盖人生书单: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文化、原谅、遗憾等等;他的最后一堂课,由葬礼代替毕业礼。
作为一个旁听生,能从旁偷窥一二,也算是对自己少时恬为人师的一次补课。就像莫里最后的学生米克所说: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再次站上讲台,相信,我已准备好!
书单之:文化多危胁,我们都被蒙在了鼓里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莫里相信这句话,但他也看到了事物的可变性。他说:“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虽然,这里所指的是美国的文明社会以及美国的经济制度,但它对于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度都是相通的,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同样的文化危胁?
比如,每个人都以为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事实上,就像极简生活的倡导者们所感受到的:我们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真的很有限,其余都是多余的。它会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判断,对我们的空间、时间、思想造成干扰。我们之所以认为越多越好,是因为我们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很受困扰。就像你需要的是食物,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事实上,这些都不会让你有满足感,只有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比如重病卧床如莫里,他为“不能行走,不能擦洗屁股,有时早上很想哭”而感到害臊。事实上,我们本没有理由要为这些事情感到羞耻。不信?想想我们生为婴儿时的场景,行走、擦洗、哭是多么正常甚至享受的事啊;
比如现在的女人拼命想苗条、男人拼命想富有。但假如历史穿越回到唐代,你还会相信我们此刻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吗?
比如白人、黑人,天主教徒、新教徒,男人、女人,我们不相信我们都是同样的人。但事实上,我们有同样的开始——诞生,也有同样的结局——死亡。我们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需要别人活着,生命的中途——当下,同样需要别人活着。如果我们彼此不觉得有差异,我们就会乐意加入人类的大家庭,就会想照顾自己的小家一样去关心那个大家庭。这即佛教里所说的“无分别心”。
既然文化有如此多的威胁,所以莫里建议:“你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在大问题上,比如如何使思想,如何评判,必须有自己的选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人社会来替你做出决定。”而我们又不能脱离有问题的社会独自过活,所以我们应该“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建立一个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不要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福祉做长远计。
书单之:婚姻让你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对的他和她
我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莫里说:相爱或者死亡。
莫里认为如果婚姻中的彼此不尊重、不妥协、不开诚布公地交流、不具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婚姻就会有麻烦。其中共同的价值观最为重要,它是指彼此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莫理说,他们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连自己也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他们要嫁娶的人呢?
很多时候,我愿意相信一见钟情即白头偕老。也许正是因为钟情的彼此早已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样的人才适合自己吧。
有了婚姻才会有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家庭的意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书单之:人会死,唯爱永恒
人会死亡,但爱不会。
莫里对人的爱,首先是全身心地投入。他说:“当我现在同你交谈时,我就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谈话上。我不去想上个星期我们的会面,我不去想星期五要发生的事,我也不去想科佩尔要制作的另一档节目或我正在接受的药物治疗。”
当下的我们,忙忙碌碌。有几个人会在跟你聊天时,不去频繁地翻弄着手机?有几个人会在你陈述观点时侧耳倾听,不随意打断你?
莫里告诉我们,问题的部分症结在于,他们活得太匆忙了。他们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一直忙着在寻找。他们想到了新的车子,新的房子,新的工作。但过后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同样是空的,于是他们重又奔忙起来。
对莫里而言:“我情愿把精力放在与人的交流上。”他也正是出色交流的实践者: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袒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缺少的。
书单之:原谅别人,与己和解
直到此刻,想起初中时因一件小事与最好的同桌闹别扭,直至她转学我们从此再没能联系,我的心仍有难受的感觉。纵使时光荏苒,我依然欠她一句“对不起!”就像《大师兄》里,时过境迁,陈侠也一直在寻找读书时被他打伤左手的罗同学,终于当面说出那句“对不起!”
莫里也述说了他人生中最不能原谅自己一件事: 30年前,他的朋友诺曼帮自己雕刻了一尊铜像,那时他们一起游泳,一起打车去纽约。后来,诺曼和妻子去了芝加哥。过后没多久,莫里的妻子动了一次大手术,可诺曼和他妻子始终没有联系他,但他知道他们是知道这件事的。于是,他们就中断了关系。后来莫里见到诺曼一两次,诺曼一直想和解,但莫里拒他于千里之外。“几年前,他死于癌症。我感到非常难过。我没有去看他。我一直没有原谅他。我非常非常非常的懊悔……”莫里无声地哭着,泪水流过面颊,淌到了嘴唇。
所以莫于里告诫我们,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只会让我们抱憾终身。同时必须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原谅自己做得不够好。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和解。
书单之: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无论我们的寿命活到50岁,60岁,70岁,80岁,甚至一百岁,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准备好接受死亡。
我们几乎很少,甚至从不谈论死亡。为什么?莫里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事实上,只要我们去面对死亡,就能改变这种状态。
死亡,其实就这么简单——面对它,接受它,谈论它,准备好随时迎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