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人经常会自以为是地随便下结论,尤其在育儿中,这种错误更明显。可一旦小孩子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理解就会大哭大闹,而大人却感觉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这样,这么任性,简直不可理喻,不就一点小事吗,怎么这么无理取闹。家长如果再耐心些,多观察,以孩子的角度想想,可能问题会迎刃而解,不至于伤害到孩子。卢梭说过: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对此深有感触,写几件事说明下。
一天大宝放学回来说饿了,我拿了一袋饼干给她。宝贝很快就吃完了。可她又去拿。我赶紧喝住她:“别吃了。吃过了怎么还吃。怎么不问妈妈?”在家里我们给她立了规定,吃零食都要跟爸妈打招呼,如果爸妈同意,她才可以吃。“我想拿给你吃。”宝贝一脸委屈地说。我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释说:“妈妈还不饿。不吃了。”宝贝的脸色才和缓。因为我刚才还跟她开玩笑说,怎么没给妈妈留点。没想到她就记住了,要拿给我吃。我为自己刚才的过失汗颜,怎么这么武断呢。我又温柔地对宝贝说:“谢谢你宝贝,你真体贴,还想到给妈妈拿。”宝贝笑了,完全释然了。我想自己应该先问问她,而不是提前下结论,设定她是错的。也许宝贝是一片好心。
昨晚给大宝洗澡时,她说要多玩会。于是我关上浴池的门让她自己在里面玩。我在外面刷牙。没注意她在里面玩什么,动静很小。刷完牙,我说要抱她出来,宝贝说好。打开浴门,一股香皂味迎面扑来,我看到一盆水变得浑浊不堪。我有点生气,估计她又调皮,把整个香皂泡水里了。她手里还拿着浴巾玩(搓背用的),手套在浴巾里。看她一脸欢快的样子,我按住没发火,只说了句,浴巾给我,看你把水弄成这样。宝贝乖乖地把浴巾递给我,我一摸,里面还有香皂。宝贝不无得意地说:“妈妈,我用香皂给你变魔术。”我转怒为喜,被她这句话逗乐了。小孩真有童趣。我笑说,还以为香皂在盆里呢。宝贝又在盆里扑腾几下,意犹未尽地耍了几下。最后被我冲了冲,抱上来了。我想如果我再提前假设她做了错事,不该玩香皂,怒斥她,那么女儿不会说出她的真实想法。我不会了解她的童心。以致出现隔阂,女儿慢慢不会再与我分享她的事。
这样的事不少,早晨有些小雨,送宝贝上学时,我们带了一把小伞出门。这是女儿最喜欢的HelloKitty的伞,女儿像抱着洋娃娃样呵护着这把伞。下了电梯出了门,宝贝还抱着伞,不打开。如果像以前,我会说,还不打伞,淋着怎么办。我会以为她不懂事。这次我没有责问而是温和地询问她:“宝贝,怎么不打伞?”宝贝表情平静地说“这点小雨不怕,不用打。”我说好,尊重她的决定。我想她带这把伞的目的就像她有时会带自己的玩具去幼儿园一样,她只是想让它陪着她。看着她两手抱着心爱的小伞慢慢地走着,女儿是不舍得用吧。到了幼儿园,女儿把伞又交给我,好像完成了任务。她说,妈妈,你带回去吧。我们照常吻别,女儿挥手进了教室。我回去也没有用伞,摸着这把小伞,感觉小伞上还留着女儿身上的余温。
我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嘴巴,不让那些武断的话脱口而出。我告诉自己再等等,先问问,要尊重她,呵护她的童心。而在这样的进步中,我感受到女儿的快乐,领略到她一些新奇的想法。在这么放松宽容的环境中,女儿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她越来越活泼勇敢,聪明有趣。这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而这竟在无形的教育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