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觉得,耐心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稀缺品质,不耐烦的情绪在人们身上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说不耐烦的心理始于人类的原始时代。那时人们群居在洞穴里,当同伴出去寻找食物的时候,如果因为什么原因而迟迟没有返回,等在洞里的人们就会产生不耐烦,从而不再等待,自己出去寻找食物。这种情绪上的“进化”保证了人类的祖先不至于饿死。
德国心理学家马克·维特曼还给了这个现象找了一个积极的解释:不耐烦,确保我们不会因为在一项无益的活动上,花费太长时间而死,它给了我们采取行动的冲动。
其实这个猜测是有几分存疑的,谁能说清原始人到底是因为等得不耐烦而出去觅食,还是仅仅因为再也受不了饥饿呢?
而且人类进化了这许多年,早就无须依赖同伴去觅食了,为什么不耐烦这个多余的情绪不仅没有随着进化消失,反而越来越明显了呢?

01
那就需要看一下现在人们的不耐烦都表现在哪里了。
首先是一种时时表现出的时间压迫感。现代人好像越来越充满了“时间观念”。尤其是如果在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上花费了些时间,或者是被迫为了别人付出时间的时候,会明显表现出好像生命一点都不能被浪费的严苛态度。
以刷网页为例。据统计人们对网页加载时间的忍受程度,在2006年是4秒,2009年是2秒,现在则已经变成了0.25秒。如果迟迟刷不开一张网页或者一个视频,人们通常会选择放弃,如果又必须要看的话,就会变得不耐烦,开始强迫症似地不断刷新。据说如果你拍的视频不能在2秒内加载,你也就基本告别网红之路了。
德国耶拿大学政治和社会学教授哈特穆特·罗萨出了一本新书叫《新异化的诞生》,提到人们在空间距离上的移动速度和现代化之前相比已经提高了100倍,信息交流的速度提升了1000万倍,而数据传输的速度更是蹿升了100亿倍。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反差,速度的提升代表着效率的提升,也就代表着人们可支配时间的增加,为什么人们反而变得更加分秒必争了呢?
那是因为,不耐烦其实并不是以“时间不够用”为前提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证就是,虽然人们在某些事情上显得非常珍惜时间,但是在有些事情上却表现出了出奇的慷慨和耐心。比如有时为了节省十块八块,人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在网上比较商品;为了买个限量商品人们愿意去花几个小时排长队;至于为其他人做一点儿事就极不耐烦,但是自己却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刷抖音玩手机游戏就更是见怪不怪了。

02
不耐烦的第二个表现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等待,对即时反馈的需求变得特别高。
比如,在过去人们愿意花好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等待一封信,现在朋友们几秒内不回微信都会觉得受不了。
受不了之后,人们会选择走捷径,等不了微信就会选择使用让对方不得不即时反馈的工具:电话,夺命连环call;而商家也乐于利用人们这个不愿意等待的心理而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于是出现了银行和机场的VIP专用快速通道。
求职和创业时也是一样。现代年轻人跳槽的频繁程度正在不断刷新,创业公司的倒闭速度也在加快,人们受不了付出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报,在过去他们可能还能等上五年或十年,现在只愿意忍受一个月甚至三天。
有人说,人们变得不耐烦是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了郁郁不得志,不能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话,又怎么有多余的能量对别人表现出耐心呢?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在客户同事面前还是能够保持平和态度的,但是对越亲密的人,尤其是家人、伴侣或孩子,就越是不耐烦。
也就是说不耐烦其实并不是不可克制的情绪外溢,只是看当事人觉得有没有必要克制而已。保持在外人心中的形象关乎安身立命,至于家人,反正有血缘的联系,就放肆一些好了。
03
现代社会中不耐烦变得格外明显和普遍,与科学技术提升了人们掌控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拉开了人们掌控能力的差距有关。人类天然就有控制欲,用它来扩大内心自我的边界。科学技术的助力会提高人们对掌控感的期待,从而在心理上越来越不能接受不确定性和失控感。
仍以微信为便,它是网络时代下发展起来的技术,真正使沟通跨越了空间的距离,为人们创造的便利,同时,人们对通讯时间的期待也跟着提高了,如果不能达到立刻无障碍地沟通,满足不了预定的期待,人们就会受不了。
再说到交通,随着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的移动速度从过去步行的每小时5公里左右提升到了理论值的每小时三五百公里。尤其是自我操控感极强的自驾车,一旦速度不能达到预期,人们心里就会产生极强的不耐烦甚至愤怒,这也是普遍存在的路怒症的原因之一。
在路怒症这个例子里其实也可以看出,不耐烦绝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或态度,它完全有可能会转化成过激行为。比如说乘客去抢司机的方向盘,比如说在飞机上强行打开安全门,或者为了买个奇特造型的杯子而大打出手。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其实现代人的不耐烦和原始人还真有着一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生存焦虑。这种生存焦虑起先真的只是为了生存,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变成了一种竞争焦虑,这种竞争已经不在乎是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而是要去满足某种虚幻的标准,或者过得比想象中的“别人”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其他人眼中已经过得很好了,仍然摆脱不了竞争焦虑。因为此时的生存已经失去了饱腹和安居这种客观标准,成了一个悬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仿佛永远无法触及。
相伴而来的,就是人们内心始终像是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无法再感觉安稳。当一个人的目光始终聚集在生存上时,求之而不得所产生的不耐烦心态就会消磨掉人们的爱、关心、责任感和善意。

04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抗不耐烦呢?
其实当你意识到不耐烦是起源于竞争焦虑时,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儿。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在这条焦虑的路上越走越远,可以时不时问问自己:你到底在怕什么?你的焦虑能解决问题吗?
最近在冯唐的书《成事》里,读到了曾国藩的管理智慧,其中恰恰有一条就叫做:“耐烦”。
曾国藩说,想要成事就要做事,做事哪有不烦的?既然要做事就只能耐烦。道理说出来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如果事情躲不掉的话,何妨沉下心来,专注于把手头的事儿,一件一件的办好呢?要知道耐心做了还有成事的可能,不耐烦更大概率会让你把一切都搞砸。
为人之道更是这样。当你对人不耐烦的时候,想一下你能够彻底割裂你们之间的关系吗?不管愿意不愿意,你能摆脱你对他人的责任吗?如果不能,那就接受这个现实,好好地经营好你们的关系,让自己和别人的日子都好过一点吧。
眼下的时代环境瞬息万变,很少人能成为竞争焦虑下的幸存者。“耐烦”的初衷可能在成事,但它的副产品,至少是会实实在在地改善你的生活品质。
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哪怕能平心静气地多过一秒,你都是赚到的。
(微信公众号:明霄雨知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