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数学课中进行了7以内物体的排序,粗细的排序,长短、高矮、厚薄的排序。毋庸置疑,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的学习是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中获取经验的。那么课程的实施中肯定离不开操作。那么此节课中操作的材料要提供哪些?怎么提供?在此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将孩子的操作材料提供为两种。第一,提供实物(三维),如比较厚薄,提供真实的书的实物,孩子们肯定会顺利的排出顺序。第二,提供实物图片或者简笔画(二维),比如书的照片,或画出体现书的厚薄的形状,让幼儿进行比较。平面材料比实物的提供在孩子思维转化上能稍微有难度一点,比如厚薄的比较,孩子要先从二维的图片上找到厚薄是要看图片上的哪个地方(书的侧边)进行比较?而实物中孩子就可以加上手的感知厚薄。比较粗细过程中,图片中圆柱要引导幼儿观察圆柱哪个地方(圆柱侧面)比较粗细(其实是比较的宽窄),而实物就可以看上下底面。
其中两种材料提供设计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控制变量,单方面特征比较,如比较厚薄,提供书的颜色、大小要都是一样的,只有厚薄不一样。第二,多方面特征混淆,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比较厚薄提供的书可以有大有小,颜色有五颜六色的,按照厚薄排序而非大小。第三,需多步骤转换比较,如比较长短时需要把弯曲的绳子拉直进行比较。
层次一:
在春天主题中,想结合春天的主题提供益智区的一些操作材料,作为活动延申提供给孩子练习的机会。由于课上层次提供比较单一,对物体的排序进行了维度的控制,仅仅进行了单维度的比较,比如粗细、高矮的比较采用颜色一样的圆柱,比较高矮时提供的粗细一样的圆柱,比较粗细时,提供了高矮一样的圆柱。
层次二:
在活动区中提供了与主题元素相关的内容。粗细高矮的比较中,提供的是大树。高矮粗细不一样,比如一棵树相对另一棵树可能按照粗细比较它是细的,但是按照高矮比较就变成高的了。要求幼儿在多维度中听清楚规则,按要求进行排序。
层次三:
活动区中还提供了小猴子图片,进行比较尾巴的长短。提供材料中有的猴子的尾巴是弯曲的,有的猴子的尾巴弯成一个圈的,因此看起来可能短,但是伸开就长了。因为在学习比较粗细和高矮的过程中,涉及过如何进行比较看起来差异比较小的物体,孩子们提出可以重叠比比。比如粗细的比较中,进行重叠哪个边缘露出哪个就粗,在比较高矮时,也可以先重叠,再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在同一水平面进行比较)。通过此,在讨论如何比较猴子尾巴长短的时候。有孩子依旧说,可以把猴子重叠比较试一试,但是不一样的尾巴形状根本无法对齐。有孩子则表示把尾巴给它撕开比较。(把圈着的部分撕开),这样也不行呀,不能因为比较把玩具撕坏了。于是我想到了曹冲称象,给孩子们看了曹冲称象的动画视频。将一个不可测的量转化正另一个可以测量的物体的量。如大象的重量(不可测)=石头的重量,猴子尾巴的长度(不可测)=? 猴子尾巴的长度转化成什么长度就可以测量了?于是孩子们就会想到之前绳子的长短可以伸开进行比较,用绳子代替猴子的尾巴,让他和猴子尾巴一样长。孩子们就找了扭扭棒圈成猴子尾巴的长度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谁的尾巴长的活动,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教给孩子的永远不仅是知识,还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予孩子的不仅是钓鱼的方法,还有想出钓鱼方法的思维过程与思维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何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