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生在农村,四十有一了,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劳动妇女。
母亲在老家有一张好名片。从我记事起,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跟那些繁琐无味的家务活打交道。洗衣做饭带孩子,种菜浇田喂猪崽,事事精通,无所不能,大概是那个年代里的女强人了。每次去朋友家问起母亲的名儿,村里人就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但我除了一丁点的自豪,内心更多的是无法言语的心酸。
母亲未嫁时就失去了从小最疼她的父亲,所以她骨子里有着男儿一般的坚韧,遇到难题生怕麻烦别人,自己咬咬牙就过去了。她经常在我耳边说起姥爷的事,说着说着眼眶就湿了,红着眼的母亲看起来没有了平常的强韧,多了一丝温柔。
母亲脾气很倔,这一点母亲像极了姥姥,都是死要面子、不会说好话的木头,。
母亲只上了几天的夜校,未曾真正读过书,这也许是她一生最遗憾的事了。为了这事,有一次,她不经意的谈起时,恰好被姥姥听到了,母女俩闹了几天爆脾气(大舅和小舅都读过书,是初中学历)。不过母女没有隔夜仇,再多的苦水都浓在血水里了。
老话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这句话到了婆媳关系里,完全是反着来的。在印象中,母亲与阿嫲极少说话,真是一对冤家。
母亲受不了一点挑剔,加上老人家爱念叨,母亲倔起驴脾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啥话都说,老人家也听真了,少了血缘的牵引,久而久之,母亲几乎不跟阿嫲说一句话,有什么事都叫我们这些孙辈的代劳,其实母亲就是面子拉不下,母亲嘴里不说,但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是叫我们先拿给阿公阿嫲。
母亲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了,经常犯头痛,还有严重的咽喉炎,特别怕难闻的气味。但她每逢过节就尽折腾。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听见锅碗瓢盆的噼啪声,捣鼓了许久后,小心翼翼地装在竹篮里,穿上新衣便满足地赶赴她的“宴会”了,回来后看到的将是她一脸劳累后的憔悴,边喘着大气边碎碎念个不停,我们这些当孩子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烧香拜佛的当天只许说好话,所以每次的劝阻都换来了不理解的责骂,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或许母亲是寻找内心深处的一点精神寄托吧!
母亲的前半生都在操劳,记得唯一一次母亲出门仅半个月就回来了,缘由是外面的生活环境没有老家好,我们知道她是放不下还年幼的我们。我们曾提起让母亲去外面走走,看看,但母亲却总放不下家里的事情,她说,到外面又不识字,语言也不通,还是老实本分待在家里得好,每次听完我都心揪得难受,只能从外面买些老家见不到的东西给她,内心才会好受些。
老家里其实还有百百千千的“母亲”,她们勤劳、纯朴,但又固执守旧,由于没有接受该有的教育,内心自卑,只能守望在家里寻找内心的寄托,她们无法从以前的观念里走出来,她们害怕尝试,她们害怕改变,她们害怕失去仅有的存在感……
好想对母亲说一声,不怕,还有我们陪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