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有一本深受好评的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在1200bookshop把它看完了。很久以前,也在网易蜗牛阅读上看过一本中国文人写的《怎样读书好》。
都是好书。我比较喜欢后者,它让我有更多的思考,或者受益较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方法多,但我却懒得照着做。看《怎样读书好》,给我的感觉就是,听大师们讲对于读书这件事的见解,不深不浅,刚刚好。
读书好比和名人对谈,只要有一卷在手,我不但可以和安迭生、爱因斯坦那些活人对谈,而且也可以和牛顿等死人对谈,无论哪一国的人,我都可以和他对谈,这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读了这样的句子,就会更爱读书,想办法多读点书。读书,就像是和作者本人在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感谢语言、文字的产生,读书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我们提倡“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然而,我们忽略了,学习,本该就是应该学习的一件事情。从小到大的教育,不就是为了培养我们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吗?
而读书,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它更是需要多多思考和学习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会忘记读书,因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琐事,学业繁重,想做的事情太多,外界的诱惑太多,不知不觉中压缩了读书的时间。
所以,当我看这么一本书的时候,不同的作者谈起他们读书的经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怎样想方设法地看书,提到当代青年读书时的浮躁和马马虎虎,我会提醒自己,该去多看看书了。
为什么读书
我为什么读书?当真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
大概是我性格安静,不好动,只能与书为友;比较害羞,又不大爱说话,只能和那些作者们单方面的交流。
平时读读闲书,借着作者的眼睛,想在书中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把自己当成书里的某个主角,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亦或是看看别人是怎么解释这世间万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感。
和我不一样,胡适说起读书的目的之一,就很不一般,至少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一点,没有把文化传承当成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为保存古人所遗下的学问、智识、经验,果然要读书;为要发挥而光大古人的学问、智识、经验,更加要读书。
他谈到,书是古人历经千年留下来的智慧、学问、经验的结晶,读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百年的经验。
他把书,说成是多好的东西呀。也是只有珍视书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地花时间和书相处吧。
而如今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多,读书的渠道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我们读的书,却比前人少。
多读读书,生活中烦恼少了乐趣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开了,看待这世界也就豁然开朗了。
怎样读书好
我读书没有方法,偶尔会抄抄书里的好句子。我喜欢那些句子,好句是可以养着我的精神的。或者逼迫自己去写那不成文章的读后感,像现在这样。
《怎样读书好》中写着,不管读什么书,都要配几副好眼镜。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倘先去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等以后,去看《诗经》,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点文字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以后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为了看懂一本书,要能够去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这是读者的素养吧。
我发现,自己看很少那种让自己头疼的书,一般都是看小说。因为小说,易懂,不会卡在某个地方,不会因不知某个典故的出处而逗留半天。
书中也有提到,文学能够满足幻想,若这幻想毫无归宿的话,思想便不能正确。这可能就是大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吧。下一步的成长是,多看看让自己头疼的书。
看不懂怎么办呢。那就看下去。看一遍不懂,两遍不懂,第三遍就懂了。这样的读书品格,还得慢慢培养。be a well-read man。
某大师提到呀,读书要克期的读。即给自己一个时间期限,读完一本书。这个读书的法子,我试过,是很有效率的。最好能够找个时间,专心致志地读完一本书,那感觉会很爽,舒坦了一口气。
关于怎样读书,还说到多读多看多记笔记,有能力的话看一些外文书籍,以及不懂的时候多去探索请教身边的老师们。读书的方法太多,因人而异。最重要的还是,去读。
文人谈读书
看了一些文人们谈读书的魅力,是真的会比以前更爱读书一点点的。
大学,有时候,很长时间没看一本书,没有人会提醒你该去充实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啦,也没有人和你谈读书的好处,也就渐渐地忘记和书这个好朋友建立联系了。
而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想多看看书的冲动,当然,悲剧可能是,冲动止于冲动而已。
有人谈到,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是为己,也就没有那么多所谓的负担了。
读书是完全为己的,绝不是为人的;与其说读书是一桩工作,毋再说是一种享受妥当得多。明白了这一点,别的一切就都成了废话了。
对于应不应该看书,看什么书,也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不读书就不好,读书就一定是好的。兴趣使然最好。
朱光潜说读书不易,就在于学问太多书籍太多。如何选取真正有益的书,也是一个难题。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所以读书,不在于多,在精。最重要的是选得对,读得彻底。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不容易。
我有个不好的习惯:从前,买了很多书,买书的时候很满足,买完了之后就放在书柜里占满了灰尘,却不看;大学,去看各个书店的布置设计,感受书店的氛围,徒手摸摸那些畅销书,却也不买。
而日本人不同,他们曾习惯于买书,看书,但不藏书,因为家里太小,没地方卖,看完就卖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学习的,还可以逼迫自己在规定期限内看完一本书。
最后引用著名的哲学家贺麟(当然我是不认识他的)的一句话结尾
一个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做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