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句话,《狗十三》,看不懂的人才最幸福。但很不幸,我全程都看懂了,而且深有共鸣。
灯光亮起,我听见后排的男生问:“所以这部片子到底想讲什么?”值得欣慰,毕竟讲的不是他的青春。而这些,是我,包括和你在内,很大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影片围绕寻狗的主线展开,在家长眼里,它不过就是一条狗,丢了就丢了,再找只不就得了,咬伤了人,就扔了算了。可他们不会懂,这是孩子的朋友啊!是连晚上睡觉都要跟自己在一起的伙伴啊!为什么我不能去找他?为什么所有人都要阻拦我?最可悲的是,为什么要找一条另外的狗来假装成它?
于是女主角闹,她发了疯的一样,推倒了爷爷,气哭了奶奶,还跑出去喝酒。一身酒味回到家之后,父亲终于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她。
父亲踢她,打她,女主角吓得直跑,又被父亲纠过来一顿打。这时,我竟然听见有人说:“谁让她不听话?都是该打的。”
原来不知不觉间, 我们也变成了讨厌的大人。
看见女主角颤抖的身体和恐惧的眼神,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年轻时脾气暴躁,虽只动手打过我一次,可那一次也足以留下阴影。后来长大一点,到了初中,甚至到了高中,父亲不再打我了,只是不停地凶我,吼我。我越哭,他越凶:哭什么哭!还哭?到最后只能变成哽咽和啜泣。
我无数次地像女主角一样,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趴在床上大哭,除了哭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就为了一点点小事,就算错根本不在我身上,我也要经历这样一场“浩劫”。青春期的我,憎恶父亲,憎恶他喝了酒之后不停地发疯,憎恶他对我恶狠狠的样子,憎恶这个家,无数次地动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可当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的只有顺从,因为你不知道,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小事,会面临什么惩罚。女主角哆哆嗦嗦不敢说话的样子,像极了我被凶被打之后面对父亲的样子。父亲说什么,我听不进去,只有一个劲的点头,说好。
女主角的父亲,其实比生活中很多父亲要好,至少他还知道在动手打了女儿之后给女儿道歉。
而我的父亲,从小到大,没有听过他一句道歉。
影片中的另外一个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父亲带女主角上酒宴,让她向父亲工作上的领导敬酒,女主角只能硬挤出一丝笑容,端起酒杯。没有人能比我明白这个硬挤出来笑容的无奈了。
从小到大,父亲和母亲都爱带我去各种酒宴,但是很可悲,我从来就不是个善于和大人打交道的小孩子。我就是搞不懂,他们在笑啥?为什么要强行灌酒?为什么要我给不认识的人敬酒?每当那些个领导笑盈盈地对我说:“这孩子真听话,真懂事。”我脸上的笑都已经僵硬了。没办法啊,所谓的乖孩子不就是一举一动都按照父母的设想来嘛。一边做他们的乖乖女,一边打心眼儿里讨厌这无聊的宴会,讨厌这无趣的大人,讨厌这臭气熏天的官场气。
真正的长大从来就不是什么谈恋爱受伤成熟的狗屁青春,那顶多只算是年少不懂事的无病呻吟,爱情而已,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是小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看透大人,却又一次又一次地不得不接受现实。人类中最可怕的生物就是父母,因为他们不必经过考试就能成为。好像人一旦成为了父母,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小孩,忘了小孩心中到底想要什么。
可这些事情,随着长大,也都慢慢释怀了,毕竟不是每个父母都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每每想起的时候,我也没有怨恨,只是在不停思索,该如何教育我未来的孩子,如何保护她内心的孩子气,如何减少她内心的恐惧和阴影。
毕竟啊,我也是个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