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今天是8月15日,我在大理出差。
自唐宋以降,直至蒙古人攻占云南,大理一直都是云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之处。昆明成为云南的中心,已经是元朝以后的事儿了。
我之前认识一个大理本地的官员。他的普通话口音带着浓重的方言味道,一度让我恍惚以为他来自于陕北、山西,又或者是内蒙靠近陕、晋交界地区。不禁好奇询问他是否是西北人。
云南人都是“家乡宝”(方言,指特别热爱家乡的人),他对我竟然疑惑他不是云南人、不是大理人,颇为恼怒,坚决否认自己是西北人。
我更是好奇,又追问他是否在陕西、山西上过学、工作。他更加不耐烦的否认,然后直接转换话题,不想再搭理我。
对于各地的方言,我一直自信颇为了解,但这一次竟然全无头绪,不免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从历史里寻找答案。
2.
原来,大理自唐朝以来的统治者是段氏家族,也就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中多次提及的大理段氏。
而这个段氏,其远祖其实来自于春秋战国年间的共叔段。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妻子姜氏偏爱幼子共叔段,母子二人共谋发动政变,准备废掉已经上位的长子寤生,也就是郑庄公。结果消息走漏,郑庄公最终平定了叛乱。
但亲生母亲竟然和亲弟弟这样对待自己,寤生非常愤怒。他囚禁了母亲姜氏,还发下毒誓,“黄泉之下再相见”。
数年之后,郑庄公的怨恨逐渐平息,又忌惮百姓的非议,想要释放母亲,却碍于自己的毒誓。大臣颍考叔支了个招,在地下挖九道泉水,洒下硫磺,便可与母亲在泉水尽处相见,这毒誓也就破了。这便是成语“黄泉相见”的由来。
至于那个夺位失败的弟弟共叔段,后来向西逃亡,流落在河南、山西交界的辉县。他的子孙便以段为姓氏。
这段故事,写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里。电视剧《甄嬛传》根据剧情的需要,也多次引用过。
共叔段死后,他的子孙西迁到甘肃武威地区,成为了当地的武将首领。五代十国年间,天下大乱,段氏一族南迁到大理。通过和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傣族等)联姻的方式,建立起了大理国。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专门写过,段誉的妈妈刀白凤,便是摆夷族部落首领的女儿。而刀姓,通常是傣族人的姓氏。
这些历史,可以在百度“共叔段”、“大理段氏”等词条下看的到。
于是由此可以推测,大理人说普通话,之所以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或许就在于段氏一族来自于陕甘地区的缘故。语言,成为了我们寻找和识别族群来源与变迁的密码。
3.
这一天,爸爸的旧友田叔叔一家三口恰好来大理游玩。
晚上,我们一起在本地知名的“陈氏海稍鱼”就餐。
此时正值阴历7月15日,正是中国的中元节,这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祭祀逝去亲人的日子。
我们身在异乡,只能在心里遥寄怀念,默哀先人了。
餐毕,我陪同他们来到洱海边的才村码头赏月。
“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是故老相传的民谚,洱海月,更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但今年中元节的洱海边,竟看不见月光。
大理古城的正上方,大片乌云遮住了月亮。洱海这一端,却群星闪烁。
这时节,将雨未雨。闪电大作,照亮了云后的夜空和雾中的苍山。既诡谲,又奇特。
我们站在洱海岸边,星空下湖水如墨,但闻涛声滚滚。
不远处,一条小渔船漂浮于波涛之间。有人竟然如此胆大,在夜色掩映下垂钓,让人惊心,倒也让人羡慕。
有意思的小插曲是,担任过《科学时报》编辑的余世存,第二天发了一条微博,正巧说到了大理的中元节。
4.
中元节的大理古城,游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曾经跟人这样区分大理和丽江的差别:大理,就像《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沉静,端正,美得不动声色;而丽江,就像《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妖冶,风骚,艳得一览无余。
两年多没来,大理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也越来越像丽江。犹如姚木兰放下了身段,重重涂抹了口红,临出门还喷上了可能过期的范思哲香水,一路妖娆的走过去。
但你似乎也不能武断的说,这是个失去思想,失去灵魂,缺乏深度的女子。
大理,虽然鱼龙混杂,但其中一直卧虎藏龙。据我所知,有不少高人雅士放下北上广的繁华,隐居于此。
张博唱到:
洱海边明月低垂,狂野的心被悄悄揉碎,下关晚风伴吉他轻吹,那苍山已入睡,长发随裙角在飞,午后的白鹭点水,那走了很久很久的路,如今一起的还有谁,我再不愿像只孤鸟单飞,再不愿没有伙伴的滋味,这大理夜晚幻梦般美 ,大家都喝醉。
孩子……今夜,我在大理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