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则: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如果从字面译:忠有愚昧无知的忠,孝有愚昧无知的孝,所以“忠”和“孝”这两个字,不是聪明伶俐的人能够做得来的。而且,许多资料大致如此解释。
我大中华为礼义之邦,当今世界唯一传承五年余年的古老文化的文明古国,“忠”和“孝”已经成为中华精神之所在。“忠”为大义,是正义的大旗。“孝”相对与“忠”是小义,是中华美德之根。
如果如此解释此文,王永彬先生泉下有知,岂不气得从坟中爬出来骂娘。
忠字的构成为“心”加“中”字,中正之心,忠于内心也。正义中正之人最讲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忠诚往往不讲个人感情,不通人情世故。必须忠于法律规范,忠于自己的内心良知,坚守道德底线,如黑脸之包公不近人情,这就是“伶俐人”眼里的“愚忠”。
那是在“伶俐人”看来,忠心耿耿的人是不近人情,不懂变通,榆木疙瘩一样的愚笨啊。这里重要的一点是对“伶俐人”的理解,即:做事没有原则,不守道德底线,在官场社会灵活游走的投机分子。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似讷,看似愚,其实呢,是慎重,是中正,是坚守原则,这就是“愚忠”。
由此,就可以理解愚孝了,上古大舜帝,年少时受继母虐待,而舜仍孝顺继母。如此看来继母几次三番害大舜,舜还那么孝顺,就是愚孝啊。可也就是因为舜坚守孝义,其“孝”举传播四方,其“义”为尧帝所知,而将女儿嫁于他,后来舜成为古之大孝之典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的本心,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心和内心深处一定是有良知的。“义”是做人应当坚守的道路,是做人应当遵守的情操准则。
正因为之的内心深处都是有良知的,都有对“仁”和“义”的追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内心充满私欲的人来说,“仁”和“义”绝非他们所能遵守的。但这个标签不可不要,这个金字标贴不可不帖。
因此,自古以来,黑帮社团均以“仁”和“义”作为组织的招牌,却干着不仁不义的勾当。假货赝品只能骗人钱财,而假仁假义却是以义欺人,欺骗世人的良知,最为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