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到凌晨三点,起床的时候已经七点多。
早上的第一顿饭是要吃素馅水饺的。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们说,初一早上是不能够沾荤的,吃素馅水饺是为了图一年能够素素静静。
小时候理解的素静就是家里平平安安,无灾无难,无是无非。现在再来看素静这个词,更多的应该是人的一种心境吧。它是带着佛性的一个词,是人需要终其一生修炼的一种境界。
老百姓真是厉害,生活中的哲学一点也不比哲学家书中的哲学少。
我们很听母亲的话,谁都不敢在初一早上吃荤菜,哪怕是有机会偷吃一点肉或者是炸菜,也一定得吃了早上这顿素馅水饺后再司机偷吃。
说起偷吃,可能很多孩子不理解。现在的孩子,满桌子的肉,让着都不愿意吃的。我们小时候,煮点肉,炸点菜,除了供奉用外,剩下的就是要留下来伺候过年后拜访的亲戚的。我们小孩子,得等家里的亲戚来完了,有剩余的肉菜才能够吃到。我们来不及等,嘴实在馋啊,就想办法偷吃。
母亲是要把炸菜放得高高的,放在我们够不着的地方,偷吃起来并不容易,每次矮矮的个子,垫个高高的櫈子,踮起脚来拿一点,不敢多偷的,怕母亲看出来,要挨训的。有的时候,母亲也能够看出来,她会问,谁偷吃炸菜了?我们几个谁都不说话,好歹我们姐妹多,母亲查不出来。也许,她知道我们馋,也不去认真的查吧。
就是这样的年,我们却十分的期盼。
现在守着满桌子的菜,没有哪样比得上小时候偷吃到的炸菜好吃。
口里想要的味道没有了,年味就淡了不少。
早上吃完饭后,我们习惯于穿衣打扮。
我们一家人喜欢过年的时候买新衣服。每个人都是,里里外外,从头到脚,全是新的。
这也应该是小时候的习惯吧。
小时候家里穷,但是过年的新衣服是一定会有的。新衣服都是父亲根据我们每个人对于颜色的要求给我们买来,我从小衣品不错,喜欢的颜色和款式都好,所以大家都感觉我的新衣服漂亮。初一早上,吃完早饭后,穿上新衣服去大娘家拜年,那种自豪和新奇的感觉现在还是有的,很美好。
今年,心境是淡了。看着满厨子的衣服,也觉得再买就是多余的。年前,儿子问我,过年的新衣服买了没?说要给我买,我没有答应。
现在买个新衣服很容易的,随时就买了。却再也没有了满街逛来逛去,挑选适合又实惠的新衣服的热情,还是觉得挺怀念的。
没有对新衣服的奢望了,年味又淡了几分。
早饭后,穿好衣服,我们就要开车回老家了。
往年的街上,会有三五成群的拜年的队伍,大家或者认识,或者不认识都会打招呼,问候一句:过年好!
现在,因为疫情,各家各户都不能串门拜年了。
我待在老家里,闲的无聊,午饭后开车回家来,补了个觉,再开车回去吃晚饭。
没有了你来我往的拜年的队伍,没有了互相之间那句“过年好”,年味又淡了很多。
往年,初一早上是要放鞭炮的。现在不能够燃放烟花爆竹了,早上听不到劈哩叭啦的鞭炮声,地上看不到像落花一样的红色鞭炮纸。整个城市安静了下来,整个乡村也安静了下来。
没有了声音的年味,几乎就淡没了。
我在想,自打我生下来就一成不变的过年的模式现在要变了吗?是的,变了,不只是因为疫情。
任何的改变都应该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生活的一种提升吧。
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变?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我听到很多的人在抱怨年味没有了。我看到很多人在家里不知所措的,无所事事的了。
但是,我也看到,很多人,就在过年的时候,把生活调到了静音模式,守着家人,做一顿一家人喜欢的饭菜;看一场一家人都喜欢的电视;或者一家人搞个有仪式感的有意义的家庭游戏;更或者一家人走出去,到春意萌发的大自然去寻春;更或者一家人,你做饭,我读书,大家互不干涉,却又其乐融融……
我在想:人情真的会因为距离远或者不走动而变淡吗?
不会的,真正需要靠走动来维持的人情也许更多的是客套吧。真正的人情靠一个信息,一句问候,甚至是完全不需要的任何的客套,它就永远在那里。就像这春天,本来认为它走远了,你看,才不太久,它就又回来了,美好和真诚从来都不因为任何的变化而改变,而且会像美酒,弥久留香。
你有没有想过,年味变淡,其实是在提醒和逼迫我们每个人都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家庭,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自己的生活里来,安静的做好自己的事,淡然的活好自己的人生。
这是不是一种素静呢?或者说,这是不是生活中的大道至简呢?
时代的发展,是要我们学会断舍离的,过一种极简的生活也许是一种必须。这应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吧。
我觉得,我们该好好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保持学习和成长的状态,有自己的喜欢的事,去适时的适应各种变化,让自己的生命里有一种发亮的东西,能够有滋有味的品尝各种淡了的味道吧。
(初一 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