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进行到第四年之前,我从不觉得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只要咬紧牙关,撑一撑就好了。
但到了第四、五年里,许是年龄大了、体质差了,我开始明显觉得吃力了。总是觉得很累。
就像一个低电量的手机,闪着危险的红光,还要点亮屏幕、运行各种app。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关注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总是成功少、失败多。也正因此,我对那些标榜如何如何使人焕然一新的书籍,总是抱着一点警惕性:再好喝的鸡汤,喝多了也腻味。我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前两天在得到APP听书,是巴里 施瓦茨的《你为什么而工作》,里面谈到机械、重复的劳动会使人意志消沉、金钱的刺激也会恰得其反,只有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让员工能够自我实现,员工才会充满斗志。
这里面的道理固然明了,但却更多是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去阐述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一个每天“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对企业毫无影响力的普通员工,我需要的是能对我自己有切实帮助的方法,不要励志鸡汤、也不要毫无用处的安慰。
正因如此,这本书一出现在我眼前,它的题目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你充满电了吗?——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关键》
这本由美国作家汤姆 拉思写的书由后浪出版集团出版。正如序言中所说:“与其说是精力管理,不如说是能量与心态管理。”“它从‘道’上纠正你的观念、从‘术’上指导你的思考、从‘器’上提供实践技巧,打破‘反正我也成功不了’的心安理得。”
昨天,20%的人花了很多时间做有意义的工作。
昨天,你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过去一周、一月间,你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夸夸其谈,我的工作当然意义很大。但若分散到每一天每一时,那只是一件又一件无穷无尽的事项,让人精疲力竭、心烦意乱。
但汤姆 拉思告诉我,工作不是为了活着或者敬业,是为了每天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动力,需要在对集体有益的事情中去寻找,问问世界需要什么,再问问自己能提供什么。
有意义的工作常常是双赢的。只有陷入默认不假思索的劳动,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工作,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而非场所。
因此在工作之前,要先停下来想一想:我要做的是什么?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多做、无意义的事情不做,必做的加紧时间上的管理,远离一切干扰项。同时别忘了休息。
当工作从为了金钱而被动从事的项目,变成为了创造意义而主动去做的事情,一切就都变了。
昨天,16%的人进行了非常积极的互动。
当工作有了比金钱更为宏大的目的,下一步,就是使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而高效从来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一个小顺利、影响下一个小顺利,当优势累积多了,成果自然也就有了。
重点在于:给自己一个微笑、也给别人一个微笑;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成长;金钱买到的体验、远远大于金钱买到的奢侈品所能带来的幸福感。
而这些行为所能造成的幸福感,是可以传染的。
昨天,11%的人能量充沛。
这就是最重点的部分了:在面对每日繁重的工作时,如何才能让低电量的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
内容其实是最简单的老生常谈:吃、动、睡。
吃:使用短期思维,不考虑未来,只考虑当下的每一口,是否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远离一切的垃圾食品。
动:总是几个小时坐着不动,每天运动也不够。每个小时动一动,便能够抵抗大部分久坐带来的疾病。
睡:工作太久睡太少,效率反而更低。
吃饭——运动——睡觉三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压力便可以得到良好的舒缓。
以上,便是《你充满电了吗》这本书最概略的内容。如果总结起来说,便是: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创造更正面而不是负面的时刻并与他人进行良好互动、做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选择。
而意义、互动、能量三大部分里,又分21小点,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并不难。难的在是否能够坚持下去。现实生活中,这21点如果有一、两点能够彻底坚持下去,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