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识到,在孩子一生之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他们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技能等素质。这些素质用一个术语来概括,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体的特性,是区分每个孩子的最重要的依据。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发现有四种个性要素对于人的影响最大。
→_→第一,责任心。
有个性的人才有责任心,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而感应到自我应当承担的责任。连自我的独立性都不够肯定的人,自我责任感当然也就淡化一些。
→_→第二,情绪的稳定性。
有个性的人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表现在情绪方面,就是敢于肯定自己,遇事心态比较平和、不易激动,对他人也能保持一定的宽容态度。而没有个性的人,急于表现自己,喜欢通过与别人的争执来让自己得到肯定。在情绪方面表现为容易激动,对事情过于敏感,喜怒无常。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笑称后者是“个性”强烈的人,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后者恰恰是个性不强的人,他们的个性不稳定,容易怀疑自己,总是想通过对外界强烈的反应来证明自己。
→_→第三,好奇心和创造力。
有些孩子从小好奇心就很强,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为什么”,天文地理、运动艺术样样都有兴趣,遇到事情就喜欢自己动手,这是他们个性的体现 ;有些孩子则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遇到事情懒得思考,巴不得别人都帮自己做好,这就是缺乏个性的体现。
→_→第四,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
个性成熟或者说有个性的孩子,通常在现实生活中都很健谈,喜欢结交朋友,办事有主见,也很果断,说出的话很有分量;缺乏个性的孩子,则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很被动,性情沉默,碰到事情一般没有自己的见解,总是人云亦云,经常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哪种孩子有能力广交朋友、将来可堪大任,哪种孩子只能形单影只、泯然众人,就一目了然了。
显然,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个性的,长大之后能够独当一面,完善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否有个性,是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强势抹杀了孩子原本可以拥有的个性。
有的孩子能够在自我个性的指导之下去做事、思考,逐渐形成自我完整的个性 ;有的孩子则常常被父母灌输的思维模式、强加的行为规范所影响,逐渐失掉了自己的个性,最后成为“无个性”孩子。
琪琪打从生下来那一天起,妈妈就决定将她养成一个文静的女儿。所以,琪琪第一次用手抓饭、第一次在地上爬、第一次玩球时,都遭到了妈妈的喝止。在琪琪的内心深处已经形成思维定式 :凡是“好玩”、刺激的事情她都不能去做。
3 岁那年,琪琪知道爱美了。一次,琪琪跟着妈妈逛商场,看到一件印着“灰太狼”的 T 恤,非常喜欢,请求妈妈给她买下来,但妈妈说这太“男孩子气”了,不给琪琪买。
4 岁的时候,琪琪靠着自己的“本事”,交到了第一个好朋友。但她将这件事告诉妈妈时,妈妈却很恼火地训斥道 :“不是让你别随便跟人说话吗?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个好孩子?”琪琪既害怕妈妈的训斥,又担心真像妈妈说的那样,到处都是“坏孩子”,于是再也不敢交朋友了。
现在,琪琪已经 5 岁半了,她已经被妈妈训练了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在家里从来不敢乱动东西,没有妈妈的允许甚至连自己的玩具都不敢玩 ;在外面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在同龄人面前也特别“安静”;对妈妈言听计从,但离开妈妈就显得无所适从。别人都说 :“琪琪这个小姑娘也太乖了。”但她的妈妈还没有意识到,琪琪已经丧失了孩子的童真和宝贵的个性。
↓ ↓ ↓
强势和个性,就像是家庭中互相排斥的两个虚幻人物。做父母的太强势,总是帮孩子决定一切事情,不给孩子一点权力,孩子的个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如教育界那句名言 :“凡是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而当父母意识到自身的教育错误,慢慢消磨掉自己的强势棱角时,孩子的个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文章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