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则仅六百余字的规定,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政治生态,以春风化雨之效浸润社会肌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标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权宜之策,其蕴含的“严守纪律准则、锤炼优良作风”内核,是党在长期执政中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凝聚磅礴奋进力量的根本遵循与实践指针。
一、铁纪立规,筑牢执政之基
回顾十年历程,八项规定精神何以产生“立木为信”的示范效应?关键在于其直指“四风”沉疴要害,以刚性纪律为党员干部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特权”,从精简文山会海到规范公务接待,每一项具体要求都构筑起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这些聚焦具体问题的规定,看似细微却切中时弊,如同坚固堤坝,有效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遏制特权思想的蔓延,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风政风的焕然一新。实践雄辩地证明: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规矩的权威性源于敬畏。缺乏铁纪约束,作风建设如同沙上筑塔,根基不稳;唯有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内化为日常行为自觉,方能锻造一支真正经得起风浪考验的过硬队伍。
二、清风固本,淬炼时代新风
八项规定精神绝非简单的“禁止性规范”,其深层价值更在于激浊扬清,淬炼出与党的崇高使命高度契合的优良作风。它不仅要求党员干部“不逾矩”“守底线”,更激励其“善作为”“创实绩”。这一深刻导向体现为三方面的实践要求:一是大兴务实之风。 强调深入基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破除形式主义桎梏,让调查研究沾满“泥土气息”,让决策部署真正贴近民生脉动。二是弘扬担当之风。 鼓励党员干部在纪律框架内锐意进取,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切实扛起时代重任。三是坚守清廉之风。要求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涵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优良作风是战斗力的源泉,更是凝聚力的纽带——它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可信、可靠、可敬的形象,使党的执政根基坚如磐石。
三、长效笃行,永远在路上
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隐蔽性,反弹回潮的风险始终存在。面对新征程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尤需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深化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构建长效机制,需从四方面着力:其一,固本培元,筑牢思想根基。通过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干部深刻领悟八项规定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切实增强遵规守纪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二,制度创新,扎紧制度笼子。持续完善配套机制,细化执行标准,堵塞监督漏洞,确保铁规禁令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悬顶的利剑,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其三,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当好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和“领头雁”,带头严格执行规定,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其四,文化浸润,涵养时代新风。 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极培育崇廉尚俭、实干担当的社会文化氛围,让清风正气充盈社会、深入人心。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八项规定精神虽聚焦于具体行为规范,看似“小事小节”,实则关乎人心向背,维系着党的执政根基。其所倡导的“守纪如铁、作风如磐”,是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的精神密码,更是面向未来、阔步前行的不竭力量源泉。唯有常磨纪律之锋,方能正本清源、规范言行;唯有永固作风清源,才能滋养初心使命、汇聚磅礴伟力。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擦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让纪律的刚性约束与优良作风的奋进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激荡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