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好似一个梦幻,引得我每年来此逐梦一回……
歙县,黄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因其地域文化的特殊而与大山齐名,自然景观与人文之秀双双的“亦真亦幻”。据了解,歙县拥有上千个村落。杞梓里镇的英坑村是其中一个不怎么闻名的“中国传统村落”。
莫名有着奇妙处!乍听名字,就知道英坑村是一个谷底村,村庄被“绿水青山”所包围,那尚待开发的原始与古朴风貌,正中了我的“春怀”。
清晨的大山“云雾缭绕”,行走在徽杭古道延展修建的盘山公路上,山野之风迎面而来,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油菜花开的香气,深深地呼吸一口,像是吃了一颗清凉的薄荷糖,乡间的樟树、枫树那一片片的山林释放着“负氧离子”,所提供的巨大能量,支持着我的“健步行”。
为方便农耕而开垦的山峦,风景这边独好。山腰上茶园绿油油,菜花黄橙橙;山脚下清澈的溪水绕山间,粉墙黛瓦的民居飘起了炊烟……,大自然造化出的田园风景是那么的“不经意”,却“百搭出”徽州所独具的春色秀美。
这种色彩所展现的自然是“清清爽爽”的,对于古老人文的表达则呈现出一派深沉与凝重。走进英坑村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古色”。不大的村落,老屋、老房到处都是,看起来似乎残垣断壁的“破旧建筑”,却藏匿着好些个“文化遗珠”,拱形门楼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欧式的建筑设计打破了徽派建筑的常规,门头的石雕楹联至今依稀可见,旧时“大户人家”的风范,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看过“石雕”再瞧瞧“木雕”,从村中宗祠“”叙伦堂”那入木三分的雕刻中可窥见古时宗法社会的“一斑”。在徽州,祠堂、民居、牌坊,被称为“古建三绝”。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村民们“尊祖敬先”的行事更显“珍贵”。他们修缮祠堂,保护文物,“修旧如旧”的善举,如同在村里种下了一棵大树,随时光流转,“泽被”了后人……
英坑村有史记录,当回溯到公元1310年。古时发生的那些事儿,被石雕,木雕连同书籍一并“下载”过了,就连村庄近代史也从未“断过档”,一座“大碑”记录了一段史实过往。
村庄水口的一块风水宝地,现建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以此缅怀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在这里的23名红军战士,恰逢清明时节来此,赶上了与老区群众一同的祭扫……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革命老区,总能与“扶贫”沾上点边儿,英坑村也是如此。这个以农林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至今人均年收入尚未超过万元,但你却能从村民的脸上看到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那种满足。
这种“幸福感”多半来自对于“青山绿水”与“田园生活”宜居的赏心,由于长年享受大山的供养,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他们变的心境平和、身体健康,村里有许多老人的寿命达到了百岁以上……
“固守乡土“”的观念,在年轻一代身上却不那么容易做得到。他们有着逐梦的理想,在生存与发展的利益空间中做着权衡,而多数人选择了后者,农村青年“小刘欢”就是其中一位。
“小刘欢”本姓刘,加上形象酷似歌手刘欢而得其名。这些年他瞅准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时机,在自家宅基地上开办了“民宿”,并兼职做起了旅行的地接导游,守着家乡的一方“青山绿水”,“金山银山”仿佛就在眼前……。
闲暇之时,我时常问自己,每年要去徽州旅行冲动原因何在?寻寻觅觅之中,是为了找寻十里徽州的那不同花?奥,最终搞明白,当是依恋那里的宁静、那里的田园、那里的人文,还有那里的淳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