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灰灰回家的路上,她的手机收到了本月要还款的账单通知,她摇摇我的肩膀,忍不住发出哀叹:“一个月才开头,我就已经月光光,连土也吃不起了怎么办呀?”
我深知她平日里买、买、买的特性,再次劝道:“还是剁手吧,你说你自己挖的坑,还那么高兴地跳进去!”
“我也想跳出坑,可是早已深陷,无法自拔,真是要疯的节奏!”她边说边闭眼睁眼,仿佛下一瞬间这个账单就能凭空消失一样。
其实,产生这么深的大坑的原因,除了她自身的原因,还有这个社会一直在宣扬的“刺激消费”理念,甚至有人会把幸福与“买、买、买”划上等号。
我们需要识破商家的陷阱,但更重要的是,从自己内心认识到理性消费,别让商家利用我们的心理,把那些外部因素拒在心门之外。
02
我们有哪些会被利用的心理呢?
001 损失厌恶心理
在股市里,有涨就会有跌,但是相对于涨停和跌停,我们会对跌出来的损失而伤心。
保罗·萨缪尔森,曾说:“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小于失去100元所带来的效用。”
都是100元,但你的痛苦大于了你的快乐。因为,我们都厌恶损失。
于是,商家就利用这种心理使出了一些手段:优惠券、会员卡或积分卡、免费。
优惠券。双十一时你得到100元优惠券,就相当于得到100元,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今天不花掉(截止日期),明天这100元就会消失掉,你会不会感到可惜与不舍,于是,你开始买、买、买!
会员卡或积分卡。商家告诉你,当你达到一定金额会提供打x折或价值xx的礼品,实际算下来你用很少的钱买了很多东西,让你你减少了损失,但实际上,那些东西我们并不需要,只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感,而且很容易超出预算。
免费。当我们以为免费的东西不会造成任何损失的时候,你已经踏入了陷阱,你开始关注这件东西,然后不自觉地就掏出了钱。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002 聚光灯效应
百度里面是这样解释的:
聚光灯效应(spot light effects)是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
就是感觉自己站在聚光灯下,别人的目光都会汇聚到自己身上,一点不完美都会被别人注意到。
我们一方面渴望被关注,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形象、行为不被接受而唯唯诺诺。
优秀的形象和行为能对我们起促进作用,但过犹不及,时刻处于战战兢兢的环境中,一点风吹草动就大动干戈,反而会不利于优秀形象和行为的树立。
例如约会前,我们担心自己形象和行为不好给男方留下不好的影响,于是开启了“买、买、买”模式,想用新的、更美丽的事物装点自己。
可恰恰在第一次见面约会的时候穿的应是自己以前最舒服得体的衣服。
本来第一次约会免不了会紧张,穿着新衣,一点你舒服就会无限放大,反而没有“旧衣”来的自在,你知道在这身衣服配饰下,怎么调整才最舒服不是么?
所以,在某些场合,要考虑得体,太出风头不一定是好事儿!
最重要的依旧是自信,自信不是光通过“买买买”来实现的,你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三种感觉”!
003 三种感觉
安全感
有种说法“金钱买得到房子,但买不到家”,我们忍不住“买、买、买”时,是因为感觉到物质会让我们更有安全感。但我们把途径和目的弄混了,我们要获得安全感,应是多增加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些物质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
满足感
这要说到另一个心理:参照依赖。
商家的“促销”不会把原价撕掉,而是作为现价的参照物,形成对比,让你觉得“真的便宜好多”!
看到别人新买了一套时装,自己没有,想买;自己的不如别人好,想买,但总有人比你强,所以你总在“买、买、买”,消费要匹配你目前的能力。
被接纳感
要进入一个圈子,总要从某个方面融入。
设想一下,在参加聚餐时,周围的都穿着打牌定制的衣服,本来光彩的衣服在他们的衬托下有点失色,这里有点线头、那里有点黑印,就成了“聚光灯效应”,然后就很尴尬。
可实际上呢?买的物质只是敲门砖,牛人在哪里都是牛人,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试一试跳出这个怪圈。
03
社会环境要求“刺激消费”,但我们可以理性消费。我们依然会消费,却是和自己的境况相匹配。
我们陷入“买、买、买”的大坑,实际上是对物质的一种过度索求。
我们追求成功、享受幸福、活的更有意义,这些不是通过“买、买、买”的冲动来实现的,多学习、多交流、多利他,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走的路。
挖坑容易填坑难,当你的消费开始变得理性,你的填坑工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