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将会和大家分享在在读书会读的书《极简思维》。
听着名字我们大脑的系统1就可以直接反应出整理、清洁、断舍离、等我们在各大公众号学习知识平台或者效率类书籍之类常听到的词汇,大概都会猜想到书中会讲到什么。
01
舒服的直接会给生活带来明亮感。
本书作者的目的有两个:
消除精神杂念
练习达到思维清洁的目的
而我想说:“ 干净的内心,让生活更加简单。"
02
杂念的来源复杂体,成就了现在平庸的我们。
“老实说,你一生注定要在消极思维中挣扎。你不可能靠纯粹的意志力来和数百万年的进化路线抗衡。就像罗斯·哈里斯(Russ Harris)博士所说:’任何关于没有痛苦的生存方式的研究都注定会失败的。‘”
所谓杂念,本词原意是指不纯正的念头。来到现代社会以及由于很多的外文翻译后的书籍出版,大众把杂念比喻成了一种当我们有意识去做我们所谓有目标性事件,有“应该要做的事”时,思考不专注,自己会产生各种其他的念头,自己觉得是不应该的但是无法克制,于是给出了相对于接近的定义词,叫做“杂念”。
我们杂念因素时常来源于工作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压力,在这里我直接引用百度百科给出关于压力的定义: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个领域的定义。物理定义具有客观属性,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通俗地讲,压力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当然,选择过多,杂念过多,生活中不确定的事件,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对待个人的消极偏见,往往导致我们在假装优秀的道路上越来越平庸。
03
选累了,就没脑子干正经事了。
“不是每天增加对自己的要求,而是要每天减少,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李小龙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创造了“选择悖论”(paradox of choice)一词,意思是说,选择越多就越容易焦虑、犹豫、无力、不满。客观来讲,更多的选择会让你获得更好的结果,但不会让你更开心。
文中有一句话和我身边一些企业大佬的生活习惯如出一辙:“你会发现我只穿灰色和蓝色的西装,我在努力减少选择。我不想花费时间在决定吃什么和穿什么上,因为我有太多其他事情需要去做抉择了。” 真正优秀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该干什么,需要什么,这就足够优秀了。精力都给了该做的事情,时间的金贵,没有更多的自我放到选择上面了。
04
不断的质疑和否定,只能止步在优秀和平庸的交集点了。
“里克·汉森(Rick Hanson)博士是加州伯克利大学至善科学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at UC Berkeley)的高级研究员,他在自己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让我们的祖先能够得以存活,大自然母亲在大脑进化的过程中设置了三种经常能够欺骗我们的错误:过高地估计恐惧的威力;过低地估计机会的成功率;以及过低地估计自己在面对恐惧与机遇时的才能。’”
作为存在于地球这个空间上的独立体,所有的经历背后的情感支撑,归根结底只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努力罢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这个简单的知识点大家应该在很多小时候的班级活动中就会有时常听到教导,公司中也会提到一个团队中互相合作协作的重要性。但面对一我们每个人自身时,一个人的力量支撑就是自己的唯一的核心能源资本。如果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动力,而是不断的否定自己的方案,无限放大自己的失败和错误,我觉得这样没有勇气和力量的自己,只会慢慢远离那个灰色交集点,往loser的方向移动。这里不是指社会道德标准下的loser,而是我们对于自己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