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离开她居住的蒙克屋,走了半英里,在欧塞河投河自尽。家里留下三封信,一封给姐姐瓦妮莎,另两封给丈夫伦纳德。4月19日,验尸结论为精神失衡导致自杀。
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出生于1882年1月25日。她的父亲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母亲叫茱莉亚·达克沃斯·斯蒂芬。斯蒂芬与第一任妻子米尼·萨克莱育有一女,名叫劳拉·斯蒂芬,她患有精神疾病,在1891年被送入精神病院。1878年,莱斯利·斯蒂芬与茱莉娅·普林赛普·达克沃思结婚,莱斯利比他的第二任妻子大15岁。达克沃斯和斯蒂芬两家人混居在一起,包括劳拉·斯蒂芬和茱莉亚与前夫的三个孩子—乔治、斯特拉和杰拉德,这意味着即使在他们夫妻俩又生了四个孩子之前,他们已经算是个大家庭了。四个共同的孩子中,有两个是计划内生的,即1879年出生的瓦妮莎和1880年出生的索比,作为计划外的孩子,弗吉尼亚于1882年来到世间,艾德里安于1883年前来报道。夫妻俩加八个孩子居住在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
在经历第一次婚姻丧偶之后,莱斯利·斯蒂芬已经成为公认的著名评论家、作家和登山家。他的书房很大,收藏有许多英国和欧洲的文学名著,他本人的三卷本著作《在图书馆的时间》,还有他的书信体回忆录《陵墓之书》,记录了他阅读的书籍和藏书。这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他十分乐意为求知欲强的女儿弗吉尼亚开放。
青少年时期,弗吉尼亚、索比和瓦妮莎兄妹合伙创办了《海德公园门新闻周刊》。每周一早上,母亲从早餐盘里拿来阅读这份报纸。周刊从1891年2月9日开办到1895年4月,在茱莉亚·史蒂芬死后不久停止发行。刚开始它是由兄妹们合办,但是渐渐地几乎完全变成弗吉尼亚负责。看到母亲开心地读她编写的故事,弗吉尼亚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抑制。
斯蒂芬家有一个亮点是音乐,茱莉亚·斯蒂芬会弹钢琴。1902年,他们家拥有了一架自动钢琴,经常在晚饭后演奏,这让孩子们很高兴。弗吉尼亚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达克沃斯拉小提琴,弗吉尼亚和瓦妮沙学习弹钢琴。
1895年5月5日,茱莉亚·斯蒂芬离开了人世。是年49岁。弗吉尼亚遭遇丧母之痛。1897年,她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达克沃斯去世。1904年,她父亲去世。1906年,他哥哥索比离世。十年间,他先后经历四位亲人的离世,让弗吉尼亚遭遇了严重的精神崩溃。
在父亲生病之前,弗吉尼亚和姐姐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母亲茱莉亚担任她们的家庭教师,而父亲教她们数学,却以失败告终。当瓦妮莎去艺术学校上课时,弗吉尼亚就一个人留在家中学习希腊语,写日记,或者从父亲丰富的藏书中阅读经典名著。
弗吉尼亚继承了父亲勤奋、果断、酷爱读书与写作的秉性,和父亲一样,她的创作是从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起步的。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刊登在1904年的《卫报周刊》上。
莱斯利死后第四天,弗吉尼亚领到一张伦敦图书馆的终身会员证,从1892年直至去世。莱斯利一直担任该馆馆长——也许也印证了他对弗吉尼亚在文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弗吉尼亚在海德公园门形成的生活方式,在当今已经不复存在,也是弗吉尼亚在1904年父亲去世后将要舍弃的东西。但是在她人生的前22年,正式的社交活动,每天晚上七点半穿戴整齐,出席八点钟的晚宴——尤其是陪客人成为生活的重心。
他父亲生前交往的大都是文化界名流,如小说家哈代、麦瑞迪思、亨利•詹姆斯,美术史家与评论家鲁斯金等经常是史蒂芬家的座上客。
从弗吉尼亚十三岁,母亲死后,她有三个最珍爱的女性知己,第一个是比她大十七岁的威奥莱特·狄金森,第二个是比她年轻十岁的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第三个是埃塞尔·史密斯,这三个女人,再加上姐姐瓦妮莎,弗吉尼亚在她们身上寻求某种母爱,那是她生命中所缺失的东西。她和这些女人的友谊将影响她未来的作品。
社会阶层和人脉为弗吉尼亚增加了机会,她的社交圈子是其他女性,或年轻的女记者们根本无法跻身其中的,虽然弗吉尼亚最初主要是为女性写作,但不久后她就建立了一个形形色色的读者群,写报刊文章很快成为她的特长。编辑们都是她的朋友、合作伙伴或熟人,到20世纪20年代,当她成为一个知名又受欢迎的作家时,她发表文章的报刊已经从纯文学评论类期刊转向报纸杂志,很快,她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其他作家(斯特雷奇、德斯蒙德·麦卡锡、凯恩斯等人)主宰了新闻写作市场的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弗吉尼亚撰述的文艺批评起先大都发表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与《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报刊上,因为她是特约撰稿人。
弗吉尼亚同剑桥大学的渊源很深,因为父、兄曾在那古老的学府里攻读或任教,他正是通过兄长比索的介绍结识了剑桥的不少师生。
1905年2月,弟弟索比·斯蒂芬在戈登广场创办了每周四晚上的聚会,主要成员是他在剑桥大学的朋友们。他们聚在一起探讨,辩论和交谈。克莱夫·贝尔、立顿·斯特雷奇、邓肯·格兰特、纳伦德·伍尔夫成为索比·斯蒂芬的至交。
以索比在剑桥大学的同窗好友为原始核心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在弗吉尼亚主持下,成员逐渐增多,影响不断扩大,几乎囊括了当时英国知识界上层最重要的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和学者。弗吉尼亚是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伍尔夫的姐姐瓦妮莎是画家;她的姐夫克莱夫•贝尔是画家、艺术批评家、美学家;立顿•斯特雷奇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伦纳德•伍尔夫是政论家;罗杰•弗赖伊是画家、美学家;邓肯•格兰特是美术家;锡德尼•萨克逊•特纳是音乐家;H.T.J.诺顿是数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经济学家;他的夫人利迪亚•洛波科娃是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德斯蒙德•麦卡锡是当时最优秀的戏曲评论家;E•M•福斯特是小说家。此外,诗人艾略特、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青年作家雷蒙•莫迪莫和衣修伍德与这个集团也有往来。剑桥大学教授、数学家伯特兰•罗素和哲学家乔•艾•摩尔则是这个圈子里受到欢迎和尊敬的长者。而这个团体的核心,正是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画家瓦妮莎·贝尔。
虽然莱斯利斯蒂芬给每个孩子留下15000英镑的遗产,但他们实际上都没有收入,因此不得不节俭度日。1909年四月,沃尔夫意外收到一笔她姑姑,莱斯利的妹妹卡洛琳•艾美莉亚斯蒂芬赠予她的2500英镑的遗产。
斯特雷奇曾在1909年2月17日向弗吉尼亚求婚,可是一天之内他又撤回了提议,两人都意识到那是一个错误。弗吉尼亚在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中,把斯特雷奇的言行举止套在圣约翰·赫斯特这个角色身上。1915年,《远航》出版,斯特雷奇读完后对它大加赞赏。
1912年5月30日,弗吉尼亚接受了伦纳德•伍尔夫的求婚。8月10日,两人结婚,新娘30岁,新郎31岁。在结婚之后,冠以夫姓,改称弗吉尼亚•伍尔夫。
伦纳德•伍尔夫与弗吉尼亚·斯蒂芬及她的姐姐瓦妮莎相识,是在三一学院的索比宿舍里。时值1903年夏季学期的五月周期间。尽管姐妹俩面带羞怯,但她们身着白色连衣裙,头戴礼帽,手持遮阳伞,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伦纳德1880年出生在伦敦,靠着一笔古典文学奖学金进了剑桥大学。1904到1911年,伦纳德一直呆在锡兰。1911年,罗纳德从锡兰返回英国,几乎天每天去拜访佛吉尼亚·史蒂芬。弗吉尼亚邀请他成为他们的顶楼房客。
昆廷•贝尔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部传记》中写道,她同意与伦纳德结婚,“这是他毕生最为明智的决定”。每当沃尔夫写完一部小说,伦纳德就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位读者和最有权威的批评家。伦纳德在结婚之后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他的夫人,他为他规定工作的时间限制宾客的访问,以免他疲劳过度,甚至还为他定制适当的食谱。1915年3月初,伍尔夫夫妇搬进位于里士满天堂路的霍加斯宅,创建霍加斯出版社。陆续刊行了当年的“新秀”如小说家E•M•福斯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史学家与传记家列顿•司屈雷基以及诗人托•斯•艾略特的作品,对现代英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伍尔夫动手写《远航》时,还没有订婚,到她完稿时,她刚结束蜜月之行。1913年7月写完《远航》之后,伍尔夫遭受严重的妄想症、失眠和厌食症的折磨。1913年9月9日,她经历了一次完全崩溃,服用过量安眠药,伦纳德将她送到医院洗胃,救下了她。这是她第二次自杀,第一次发生在1904年。1915年2月底,伍尔夫一生中最严重的精神病发作。她表现出强烈的狂躁行为,语无伦次说个不停,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甚至失去意识。她和伦纳德说话时只有辱骂。3月下旬,由于她的精神状况,从1913年就推迟的远航终于出版了,评论界对《远航》给予肯定的评价,但它的销量不行。到1929年,这部小说在英国只卖掉2000册。
1925年5月,《达洛维夫人》出版,这部小说揭示了记忆闪现,战争影响,婚姻中的妥协,教育体制,性别化本质以及政治性宗教和医学的复杂性。新晋涌现的现代主义作家,例如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也为她提供了某种引领。E.M.福斯特对它很推崇。
伍尔夫的第五部小说《到灯塔去》的销量,超过了她之前所有作品的销量,这一成就使她和伦纳德在1927年7月购买了一辆豪华的辛格汽车。
《奥兰多》比《到灯塔去》晚一年出版,《奥兰多》在美国和英国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大受欢迎。《奥兰多》出版之后,伍尔夫一家的年收入是1924年的两到六倍。
《岁月》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时间跨度长达50年,成为她最畅销的作品,二战期间甚至出现了美国军方印制并分发给士兵的《岁月》版本。
虽然欧洲正处于多事之秋,伍尔夫的人气却大涨,她的作品销量在增加:在它们出版的第一年,《达洛维夫人》售出2236册,《到灯塔去》则更加成功,售出3873册,《奥兰多》是个转折点,六个月内售出21135册,《岁月》前六个月就卖出43909册,伍尔夫很受欢迎,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后来的几年里,情况发生逆转,《到灯塔去》的销量超过《达洛维夫人》,而《达洛维夫人》的销量超过《奥兰多》、《海浪》和《岁月》。
伍尔夫一生共写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一个剧本和一部传记,三百五十多篇文艺评论及随笔,并译过托尔斯泰的谈话录与情书集。她逝世后,由丈夫和友人整理并出版其日记,书信以及自传。西方评论家一般认为,最具意识流特色的是《达洛维夫人》,迄今读者最欣赏的是《到灯塔去》,而在独特的艺术上臻于化境之作则是《波浪》。
在伍尔夫30余年笔耕生涯里,每当他完成一部小说病魔,便来纠缠困扰不堪,几乎精神崩溃。但每次他都竭力挺住,同病魔周旋搏斗复原后,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写作。家庭和记忆开创了伍尔夫的叙事,然而也始终是导致她精神崩溃的重要问题。伍尔夫的精神病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她的写作?这个问题是复杂的,她的病因部分是由于在较短时间内数位亲人的去世。艺术是她面对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也谈不上总是能战胜这些挫折。从13岁到33岁,她爆发了四次精神崩溃,第五次崩溃发生在他59岁时。战争构建了伍尔夫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她32岁,1941年3月,伦敦再次遭到轰炸,59岁的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伍尔夫不仅在欧美文坛上赢得显著的一席,并且其影响与日俱增。莫洛亚在评传里赞美伍尔夫,说她是继承英国散文传统的巨匠,又是开创新文体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