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一个和个人发展相关的话题: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应该选择做特斯拉,还是爱迪生?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30年前问大家,可能99%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做爱迪生。但是今天让大家选,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创办了特斯拉公司的马斯克,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因此马斯克的偶像特斯拉也得以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被神化。
反而是爱迪生被不断地拉下神坛,更何况他发明电灯的故事大家听得已经耳朵起茧子了,因此成为特斯拉可能是一个很酷的选择。
但是,我希望你听完这一讲,能从商业的角度去剖析两人的不同的人生道路,并理解在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好,我们先来说爱迪生。可以说,整个电气时代就是爱迪生和他的实验室开启的。如果说瓦特是把科学和技术结合的第一人,那么首先创立了企业研究实验室的爱迪生就是把科技和商业紧密结合的第一人。
他把以电气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资本更加频繁地介入到科技研发中,而结果就是科技发明的全面商业化。这就使得科技发明的成果能快速惠及我们的生活,这都要感谢爱迪生。
爱迪生能成功,和他的勤奋脱不开关系,但是光有勤奋还不够。我们都听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并且在故事的结尾常常要附上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是,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流汗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善于动脑的人,从来不蛮干。他在寻找合适灯丝的过程中,招募了大量观察细致的实验员,不断总结失败的原因,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举个例子,当他发现竹子可能是好的灯丝材料后,试验了各个品种,各个产区的竹子,发现日本竹子耐用,碳化后可用的时间更长,摆放角度和真空效果都会影响照明时长。这都是他一次次的尝试,记录,优化和迭代的结果。
在科研中,从来不乏勤奋的人,但是更需要爱动脑筋的人,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人。这也是我在这门课中不断告诉你的,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做事情,否则只能得到偶然的发现和低水平的重复。
反观特斯拉,他更像是一个科学家,他所研究的课题要么太超前,当时的人理解不了,要么后来证明难以实现,比如长距离无线输电,今天证明是无法实现的,今天只能实现极短距离小功率的无线输电。
说完了两人的做事方法,我们再从商业的角度分析一下他们当年那场改变世界的“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给爱迪生贴这样一个标签:“老年保守”。因为他老年拒绝使用交流电,而且还发表了很多贬低交流电的不实之词,于是大家说爱迪生晚年固执,不能接受新东西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爱迪生在和特斯拉就输电方式争论时刚40岁,还远没有到“晚年”,这位长寿的发明家活了84岁,在40岁之后他的新发明还不断地涌现。即便在1930年,83岁高龄的爱迪生还发明了实用的电动火车,因此,可以说他的思想一辈子都不保守。
再来看“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交流输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让输电电压变得非常高,以至于在输电的过程中电量的消耗可以忽略不计。这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电厂不再需要建设在居民区旁边了。
相比之下,早期直流输电因为电压不能很高,相当大一部分电能都损失在输电线上了,输电效率要低很多,为了减少输电损失,电厂就不能修得太远,也正是因为这个缺陷,在后来的芝加哥博览会上,爱迪生的公司无法中标,因为它需要把电厂建在世博园的旁边。
那么为什么爱迪生还非要坚持使用直流输电呢?他难道看不出来两种技术的高下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爱迪生确实激烈地批评过交流电的副作用,但如果考虑到交流电、直流电之争本身不只是技术方案之争,而是商业竞争,你就不难理解爱迪生的言论和行为了。
具体来说,当时特斯拉的交流输电、发电和交流发电机技术是受到专利保护的。比如,西屋电气公司采用了特斯拉的技术,为此支付了高额的专利费,每度电高达2.5美元,并差点因此而破产。而爱迪生在过去做特斯拉老板时坑过后者,两个人从此一生结怨,因此特斯拉是根本不可能让爱迪生低价使用专利的。
从商业的角度讲,爱迪生即使因为输电损失掉一大半电能,也比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省钱。对直流电的坚持,不仅是爱迪生在技术上对特斯拉的打压,而且更是一种商业竞争的手段。
事实证明,在金融界J.P.摩根的帮助下,早期采用直流输电并没有让爱迪生公司倒闭,倒是出高价使用特斯拉专利的西屋电气公司后来有点不堪支付专利费了,最后经过与特斯拉等人的协商,以一个合理的价钱买断了他们的专利,西屋电气才算是活了过来,这才使得交流电在全世界得以普及和推广。
爱迪生不采用交流电只是利益使然。当我们看到爱迪生作为企业家的一面,而不仅仅是发明家,这一切都解释得通了。其实爱迪生的务实早在发明白炽灯时就表现出来了,他知道如果不把发电站建好,把电线铺好,人们是不会放弃更便宜的煤气灯的。
于是他求助于资本,在金融家的投资下,电灯才得以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普及。因此,他是借助资本,把富兰克林、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的电学理论真正商业化的第一人。
相比讲究实际的爱迪生,特斯拉则是一个充满狂想,超越时代的人。特斯拉一生有无数的发明,他靠转让专利也确实赚了很多钱,但是他后来将所有的钱投入研究那些至今无法实现的技术上,他满脑子的理念发明,致使他最后无法按照约定完成投资人要的产品,失去了资金支持,发明也就难以继续了,最终一无所获。
他的一生却非常坎坷。在今天的很多传记中,特斯拉被描绘成运气不好,而且总是受到资本家欺负甚至欺骗的人。
比如,在无线电的专利发明中,从时间上来讲,特斯拉无疑是最早的。然而,1904年,美国专利局又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了意大利裔的美国科学家马可尼。5年后,马可尼和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5年,特斯拉向法院提出了专利侵权诉讼,然而当时他甚至无力支付诉讼费。为什么美国专利局会撤销特斯拉的专利申请呢?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马可尼获得了爱迪生以及一些大资本家的支持。虽然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但这时特斯拉已经去世了。
事实上,在特斯拉去世前,已经没有人关注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了,直到今天,人们才重新给予了他对电的普及所应得的荣誉。
接下来,我们回到个人,如果你可以选择,你应该选爱迪生的道路,还是该学特斯拉呢?从结果来看,爱迪生可谓是名利双收,我想大部分人会考虑争当前者。事实上,就连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是在学习爱迪生,而不是特斯拉。
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真当不了爱迪生,因为成为那样的人,要求太高。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成为特斯拉反而现实一些。
有人觉得特斯拉之所以不得志,是因为缺乏商业头脑。坦率地讲,从我做投资人的经验来看,世界上像爱迪生那样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更稀少,很多在自己领域获得成功的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商业能力,导致了在商业上的失败。实际上,某些商业上的敏感度并非后天能培养出来的。
那怎么办呢?我想告诉你的是:清楚自己专长与弱项的人就会划定一个做事的边界,不去做越界的事情。比如瓦特,他是工业革命的受益者,晚年过得很富庶,他在商业上也比较成功,但是他更多的收入来自于专利授权而非制造蒸汽机的利润。如果特斯拉走瓦特的路,成就要大得多,个人生活也要好很多。
所以,这一条原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选择了做纯粹的专业人士,就不要抱怨,不要看到别人在商业上的成功而去攀比,更不要嫉妒,要心平气和地接受所有的结果。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讲,做好一个专业人士要容易得多。
跳出这个历史事件,对于给爱迪生和特斯拉不同评价的这两拨人,我们还可以得到一点启示: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唱反调,事实永远是我们发表评论的基础。
今天大家“喷”爱迪生的人要远比“赞”他的人多,这并非因为爱迪生有多大的不是。当然了,尽管他坑过特斯拉,有他贪婪的一面,有不少凡人的弱点,但是他的功绩,以及他对后生晚辈的帮助要远比那些毛病突出得多。
那么为什么大家喜欢“喷”他呢?这就如同我之前在《Google方法论》中讲的,凡是公开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常常喜欢标新立异,别人都在赞扬某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也表达同样的观点,那么就不会引人注意,只有挖出所谓的新见解,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大众传媒非常发达的今天,故意唱反调成为很多人不自觉的习惯。
我在买书的时候,常常先看一下大家的评论。我发现对于一本好书,永远有很少数量的人故意给一个最低的评分,以表示自己有见解。实际上那些评论除了反映出评论者的浅薄,没有任何价值。今天很多人对爱迪生,便是这个态度,而对站在爱迪生对立面的特斯拉,则从不吝惜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