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请教运营总监Angie:“如何提升做运营的能力”?
在聊天过程中,她好几次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有定期总结、复盘和反思自己吗?
一开始我有些纳闷:定期总结、反思固然可以让我改正一些错误,但是能帮助我学到新东西吗?如果她能给我推荐一些书或者微信号,应该学的更快吧?
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追求一种“速成”。
因为,从书中获得知识很容易,要自己从工作和生活中一点点地总结提炼,那就很麻烦了。读书,比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更节省精力。
更何况还有比书更方便的,那就是读别人分享的干货。
豆瓣上有人评价老外写的一些畅销书(比如《自控力》《失控》),说这些书“水份很重”,明明是一些简单的道理和方法,一篇几千字、上万字文章就可以写完,他们偏偏要把一些实验的过程和数据都写进去,硬生生扩展成一本书。
因此,不少经过“提炼”的干货文章就变得很受欢迎:一幅图告诉你什么是“自控力”、九张图看懂凯文凯利的“失控”......
而且,这些干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的通俗易懂。本来花一个月都啃不下来的大部头,通过他们的提炼,只需要不到十分钟就可以看完。这下不仅省了精力,连时间都省了不少,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这些干货,我们一样可以说:我知道“提升自控力”的N种方法、我了解凯文凯利《失控》这本书的观点......跟读书比起来,这样做是不是轻松了很多?
其实这样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种浅层次的知识获取,用来茶余饭后聊聊天倒是没问题;但是,对于某个领域或者某项技能的学习,仅仅靠阅读干货,有用吗?这样做,更多的是有一种“学习的感觉”吧?
当我们看到一篇深度文章、或者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常常会有“哇原来如此”、“我又懂了好多道理”这样的感触。这就营造了一种“我正在学习”的感觉,但严格来说,还远远算不上是在“学习”。
因为,学习始终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逐步上升、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期间,除了阅读、听课之外,还有实践,还有大量的总结、复盘和改进,而不是花碎片时间读完一篇文章、然后恍然大悟的“秒懂”。
不得不说,“懂得一些道理”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情。因为只要听一场分享、或者看一篇比较深度的干货文章,就能“懂”很多道理,甚至只需要五分钟就能获得“噢!我明白了”这样的快感;相反,如果自己亲身去实践、总结、复盘和改进,则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还会因为进步不够明显,而常常否定自己。所以大多数人愿意选择前者。
而如果我们要让自己真正获得进步,那就需要把学习的目标,从“懂得一些道理”,转变为“能够践行一些道理”上面去。
学习不是购物,所以,不要去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