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识一款姐,平时特别会享受。拿旅行来说,每年至少两次出国游,每次旅行最看重两条,一必须要有美食,二住宿条件必须一级棒!尤其是住宿,经常是开销最大的地方。
她喜欢奢侈品,包包衣服不知道砸了多少米,刚买回一款Tiffany钻戒,具体价格不便多说,反正我这种拿死工资的小老师不吃不喝攒上四五年差不多吧。
可她后来却告诉我,旅行回来也很快就觉得无聊了,而且钻戒买回来也没开心很久,只好有眼巴巴地看着一款新出的手表跃跃欲试。
我表示很了然。物质所代表的也是一份追求,但是却不会太持久。
幸好生活中的她不仅会砸钱享受,还很会“玩”。
每天早上起床做西餐,用鲜花,日系的樱花碗,搭配各种风格的桌布,做成精美的日式摆盘;她喜欢摄影,旅途中经常能留下惊艳的照片,还会刊发到一些杂志上,配上她优美的文笔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她擅长服饰搭配,出去逛街也会被时尚杂志捉到当作街拍达人;她喜欢学习新东西,肚皮舞、游泳、瑜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趣。
从她的状态我看得出来,后者这种自己“玩”出来的快乐,要远远长久于一次旅行或者高消费。她自己也承认,前者在一定时期内是很嗨,但生活中这些自己制造出来的快乐,让单调的生活不再乏味,反而获得更多满足和成就感。
二
休闲的时候,“怎么玩”是门大学问。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太累了,只想什么都不去想只静静的享受。”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休闲,此类范围非常宽泛,我们平时的物质享受、看电视,美食,美衣,去K歌,打游戏,旅行,聊八卦等等,这些大部分都没有用到我们大脑进行思考,只是一种被取悦、被逗得开心而来的一种满足。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被挠痒痒,笑是笑了,并不走心。
这种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我们的大脑和心理,给了我们愉悦无负担的休闲。但是如果只会这样的休闲方式,往往会因为麻木刺激而导致无聊和烦闷。
看多了电视剧觉得真无聊,谈多了家长里短觉得很没意思,花完了钱也没觉得很有收获。为什么?因为这些享受本来就不是从大脑和心理发出来的,只是由外界刺激而产生,久而久之大脑和心理的需求肯定满足不了。
今年情人节,老公发现我对他平时送的那些花啊巧克力啊或者一起吃饭都兴趣缺缺,突发奇想买了很多心形的蜡烛,趁着晚上公婆回家了孩子睡着了,摆了一个大大的心形给我看。我们聊天时,又突然想到好久没有夸夸对方了,于是分别写了写对方的100条优点。老公最后词汇枯竭,连“头发怎么掉也掉不光”“从不打我”这样的都写出来,直接把我俩笑到肚子痛。
买礼物多了确实很无聊,换一种从心里构思出的好创意,快乐指数立刻暴涨!如果发现我们的休闲方式一直很被动,而且也不容易满足自己,那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一种主动式的休闲。
或许这种休闲需要你付出点时间、劳动或者脑力,但是因为用心去做,反而得到的心理满足更深远更持久。
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心流”,这一理论的最初创建者是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他将心流(flow)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无独有偶,在大家熟知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对于最高层的需求“自我实现”曾有这样的描述: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这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其实就类似于心流状态。换言之,人类需要这种持久而充实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往往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
网上流传很火的《罗辑思维》谈过这个话题:为什么越是有能力悠闲生活的人,越是选择忙,那就是机会成本太高,悠闲生活的时候往往会错过很多因努力而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彭小六大神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这种类型的人:
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们却在用“赚钱”和“很忙”来衡量一个人的快乐和追求的成功。
可见,物质丰富的人,需求的东西也是这种专注于喜欢的事情而带来的满足感与快乐,而这往往在外人看来是忙碌,甚至累,而他们自己则是愉快的“心流”状态,这才是真正的“会玩”。
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同样需要会玩,玩出这种专注而愉快的“心流”状态。
普通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如果一味用被动享受,个人的价值感会降低到最低限,对自身的认可与欣赏也会下降,那么快乐指数当然无法提高。
我们即使再普通,也不会满足于短暂的愉快和瞬间的满足,我们需要可持续的快乐,深度的幸福感来充盈我们的生活。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往往不是被动享受中能够获取的。
比如爱情,比如事业,比如理想的生活,比如内心的满足,我们被动地等待和享受,永远不如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更用心。
那么,如何提高快乐指数,获得深层次、可持续的幸福感?不是杜绝被动式休闲,而是在一定范围的被动式休闲中,加入不可或缺的高质量、主动式休闲方式。
1、培养至少一项长期的高雅的业余爱好。
这是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中提到的获得高质量休闲的好办法。在忙碌的育儿生活中,我是采取阅读、写作、学习绘画等方法进行调节的,每次都会很专注,心很静,完成后非常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学会用走心的方式调剂自己的生活。
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创意,一次主动的付出,或者一番精妙的思考,一次与家人好友的畅谈,与好友互赠礼物等等,足以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愉悦。
3、不断学习和接触新事物新知识。
经常有人说读书并没有成长,很大原因是一直停留在之前的阅读层次,没有阅读自己视野之外的东西。如果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走出自己的圈子,去接触新事物,接触更大的世界,我们的心胸会更宽广,更容易找到满足感。
4、最重要的是主动,即使是没做过,也可以先尝试,失败起码比无聊更有收获。
拖延症,没信心,懒,种种坏习惯都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可是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去做,往往会越做越开心。比如我最不擅长的彩铅,从未画过,但是找个教程画上一个多小时,看着自己的成果那份欣喜是无法言说的。即使中间多次擦掉多次修改,但依然比无聊要有趣地多。
《精进》中提到的“长半衰期事件”也可以当做参考,如积累知识,提高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位,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寻找和获得稀缺性的资源,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等等。
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却往往因为疲劳或者无趣而深感乏味。这时,不要太担心累着自己,在体力精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让自己换一种“玩法”,享受点主动式的休闲,或许是一种更为健康而良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