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孩暑假考试前到日本之行回上海再回院子,一直感觉是懵着的,直到今天中午炒了这盘茄子辣椒西红柿腊肠,才慢慢找到生活的节奏。
除了一些油一些盐什么调料都没放,但是很香。得益于食材的过于新鲜吧,刚从地里摘下来就进了油锅上了餐桌。豆豆洗辣椒的时候忽然被辣的打喷嚏流眼泪,我还不信,一靠近立刻被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辣椒气味分子刺激了一下,惊呼这么一根小辣椒居然这么辣,幸好只摘了一根。
会被这些小食物感动,吃东西的时候,深觉要对土地保有永恒的感恩之心,不管人们表面上离它多么遥远,但在实际上,土地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灵可以离开土地而存活。
想到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贵到完全不自由的水果,特别理解到了“惜物”这种深邃的情感,亦对从小到达念叨的“地大物博”这四个字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生活在神州大地上不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更懂得爱护和珍惜自己的生活和物品的话。
日本自由行虽是在女儿的强烈愿望推动下临时成行的,但是在那之前的几天,我废寝忘食地做了些研究和安排,直到对所去之地的地形地貌交通文化情况大致在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地图之后,才安稳睡了两天。免得踏上陌生的土地之后,因为一无所知而陷入一片茫然。
从心里的地图到实际的地图,大差不差,但仍有一些事物令我印象深刻。
比如,到的当天,我就被我们居住的东京元浅草区域一条安静街道上竟然并排分布了好几座小而美的寺院而震惊,我仔细的看了那些寺院门牌上的字,各种宗各种派,于是我便按图索骥在网上第一次大致搜索了一下有关日本宗教信仰的一些信息,才知道日本原来是一个寺庙神社多过便利店邮政网点的国度。
再比如,快回来的头一天,在箱根的酒店安排了一顿怀石料理,吃到最后两道食物的时候,心中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但仅仅是涌动了一下。并非是食物有多么的可口,只是忽然想到且明白了怀石料理这种高级餐食最初的来源,原是禅宗修行人为了抵御饥饿而日渐发展出来,就想说自由的反面永远是自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还有,在芦之湖畔远远地看到那个掩映在山水丛林中朱红色的“”建筑,这个叫“鸟居”。最后一天返回的路上,脑海里一直在想鸟居是什么?还是搜索,“鸟居”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神社建筑的附属建筑,在日本文化里被用来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居住的神域和人居住的世俗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关于构成日本美学的三大关键词“物哀”、“幽玄”、“侘寂”,这种美学是根植于日本的神道教和外来佛教的深度融合之中的,最终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能力述说一二。但在“惜物”这种情感之中,去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