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在家附近的低年级小学生放学的时候坐上公交车。次数多了,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前几次,母女俩上车,找双人座坐下,小女孩叽叽喳喳不停地向妈妈诉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旁边的妈妈一边刷着手机屏幕,一边嗯嗯的应着孩子,只是偶尔孩子问“妈妈,那是什么,你看看嘛”才会抬一下头。我能清楚看到孩子眼底的失落。
昨天下午,很久没坐公交的我又上了这路车,刚过一站,母女俩又上来了。这次,女孩儿手上提了个网兜装着的足球,蹦蹦跳跳地到后面找个座位坐下,妈妈也跟了过去。车子继续前行。突然在车子转弯时,车厢后方滚过一个足球,直奔驾驶室旁的上车车门处。女孩儿哎呀一声,追了过去捡起球,妈妈也同时追了过去,拉住女儿往回拖,一边拖一边说:你想死呀!连个东西都拿不住!你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位妈妈的行为令人吃惊。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妈妈懂得教育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需要多多夸奖的时候,还是有这样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的语言。当这位妈妈脱口而出地说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时,也许没有想到,她带来这个世界的孩子,本来是一张可以画出无数可能的画的白纸。她的听话,她的懂事,一定有她父母的功劳。
同一趟公交,曾经遇到过一对母子,小男孩的年龄和前面那个小女孩相仿。小男孩先上车,也是蹦蹦跳跳地走向空位,妈妈跟在后面,站在投币箱那里,说:宝贝儿,妈妈的车费呢?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着蹦回去,说:哎呀,还在我手上呢!母子俩投完币,在我前面的座位坐下。小男孩趴在妈妈耳朵边说:妈妈,我刚才不是故意不投币的。妈妈说:妈妈知道的,宝贝儿只是忘记了,下次记住就可以了。小男孩认真点点头。接着,母子轻轻唱起“小鸭子”,妈妈唱,小男孩配“嘎嘎”的效果。我在他们身后静静地看着,听着,被这温馨的画面感染了。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行为不当的孩子是缺乏鼓励的孩子。
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爱的礼物,同时也让父母拥有一份幸福的责任。孩子从出生那刻起,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蹒跚在人生的旅途。由于年龄的幼小,经验的不足,常常会犯成人眼中那么幼稚,那么无知的错误。就像那个小女孩,她本有一颗简单快乐的心,在她最初的世界里,妈妈是最值得信赖,最应该分享的人,妈妈可以拥有她最纯粹的爱。可是,妈妈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
不要把孩子当孩子,在孩子清澈的心里,父母任何轻微的鄙视,都会清晰的投射到孩子的内心,孩子不是父母们以为的那么无知无觉。
不要把孩子当大人,在孩子单纯的心里,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他们需要的安全感时,也许孩子会变得自怨自艾,得不到他们渴望的认同感时,也许会变得自暴自弃。
在所有的亲子关系中,相互尊重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在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才会在有外力鼓励的情况下做得更好,没别人认可时也保有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自律、自强、自尊。
我带过很多学生,有两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他们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
第一个男孩,妈妈是个全职妈妈。每次,老师特别不愿意和她交流孩子的情况。她只要听到孩子有任何她认为不应该发生的情况,就会立即把孩子找来,在办公室或教室,当着老师们或同学们,给孩子一顿胖揍。孩子纤细的胳膊上常留着可疑的印记。任何一个老师若试图上前劝阻,那位妈妈一定会说: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的性格,他就服打。打一顿可以管好几天。我知道轻重的,你们都不要来插手。
另一个男孩,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可是孩子不止一次告诉过我,他坚持来我这里上课不是因为他需要提高成绩,而是因为他喜欢和我闲聊。他总说,他觉得活着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他爸爸妈妈每天和他谈论的话题永远只是:分数、名次。这是一对能力超强的父母,他们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思想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不让孩子受委屈,不让孩子出错,他们无条件地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扫除,全力以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选手。一旦孩子稍有落后,稍显倦怠,爸爸会皮带伺候,他和前面那个妈妈说的类似:他是皮子痒了,需要松松筋骨。我若碰巧知道了,插嘴,这个爸爸会说:我知道在你们教育界有大枣和大棒要交叉使用的原则,我用过大棒后,会换大枣的。
也许,永远名列前茅的孩子,不一定是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但是,把孩子打进名校的父母,一定不是成功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总是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规划孩子的人生。父母自己付出很多,舍弃很多,在孩子渐渐成长后,不愿放弃自己苦心树立的权威,总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孩子最迫切需要的。
当收获不到满心期望的结果时,不啻是天塌地陷。
你们怎么那么不听话呢?你们怎么能不接受我的规划呢?这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图回报的爱啊!你们多么不争气啊,不好好学习;你们多么不孝顺啊,拒绝了我们的关心!
细想,这是何等可叹又可悲,在这样的拉锯战中,没有赢家。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父母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把孩子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直到有一天,力不从心,看到脱离自己羽翼的孩子,由于被保护的太周密,一旦受挫,竟然无力独自面对。
每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持之以恒的鼓励和欣赏,鼓励孩子在每件事上努力的过程,鼓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鼓励孩子在犯错中收获自己的多彩人生。包括我们自己,何尝不是要自己去体验不断出错的过程,才能成长为称职的父母。
所以,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墨菲定律说:“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那么这个缺点将会被无限放大;父母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优点,这个优点也会被无限地延伸。”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鼓励和欣赏去呵护想要绽放的花蕾,用最大的耐心教会孩子拥有与世界友善相处,坚定并行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去成就一个最好的自己,才是父母能给予的最好的关爱,亦是父母能收获的最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