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的言行,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哪怕当事人是孩子。上次值班时,我就遇上了一桩因网上口角引发的风波。
那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外校学生的父亲。他说自家女儿前一晚在家哭了很久,原因是我校一名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辱骂、恐吓她。这位父亲在外地上班,连夜赶回来,手里拿着那名学生的照片,想通过我们找到人。
从“寻人”到“对质”:一场跨校纠纷的处理
尽管涉事的“受害方”不是我校学生,但骂人者是,我当即决定必须处理——无论起因如何,辱骂和恐吓都触及了底线。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最初推测涉事学生是六年级(因对方孩子即将升五年级,说找了“姐姐”帮忙),排查无果后,又查了五年级,最后在四年级找到了人——她本是四年级学生,即将升入五年级。
联系上孩子的班主任和家长后,对方家长的诉求很明确:要孩子当面道歉。我也认为,这是纠正错误的第一步。
视频里的“强势”与现实中的“腼腆”
在看家长发来的八分钟视频时,我确实有些生气:视频里的孩子说话流畅,用词带侮辱性,还反复说“我上面有人”。可见到真人时,我却愣住了——这只是个个子稍高的四年级女生,腼腆又老实,和视频里咄咄逼人的样子判若两人。她的妈妈也通情达理,承认了孩子的错误,只是孩子因为害怕,现场说话不多。
化解矛盾:从“对立”到“和解”
双方见面时,受害孩子的妈妈情绪很激动。我赶紧牵起两个孩子的手,先安抚受害孩子:“你看,她不是大孩子,和你同年级,所谓的‘上面有人’,其实就是她妈妈呀。” 这番话明显缓解了孩子的恐惧。
接着,我引导我校的孩子道歉。她小声说了“对不起”后,我提议双方删除社交平台上的联系方式,避免再产生交集。之后,班主任单独对她进行了教育,而我也和她的家长聊了聊,才知道道我校学生是为了帮表妹出头,才一时冲动说了过激的话。
孩子的世界,更需要边界教育
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孩子的“强势”往往是脆弱的伪装,他们未必懂网络言行的重量。作为大人,既要关注他们的交友和心理变化,更要教会他们:虚拟世界和现实一样,每句话都要负责任。
这场风波最终和平解决,但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孩子们的冲动,也提醒我们:及时为他们划清言行的边界,才是对成长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