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瀑激荡龙传说 峭崖石窟仙灵国
修行超然山涧绪 太公持鞭为封神
热爱旅行的人,组成一个团体,虽是一种休闲方式,却蕴含了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本质上身心受到滋养,无外乎就是一种灵性的启发。 ——淑曼
晨曦微露,一种欣喜与新生的情绪从心底涌出,推窗,能看到对面神仙岭主峰上烟林云壑,云雾将山峦点缀得如同一幅神秘的水墨画,朦胧而迷人;想昨夜,枕着哗哗的溪水,静卧在红河谷山谷中,静谧平和,山水入梦,一觉睡醒,东方明矣。
我们休憩的这片住宿区,被群山环抱着,有诗句很形象的描述了这个环境:“山溪亦有不平处,终日喧声水战矶。”山溪流淌下去,发出哗哗声响,可见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遇崎岖落差,山溪绕山岨流,汇聚着天地间的灵气,唱着欢快的歌,坚毅不拔向前流去。
红河谷环境的小气候圈很特殊,林茂蔽天,溪流淙淙,行走在九龙湾崎岖的小径中,寒凉刺骨之感让人瑟瑟发抖,这是我们衣着单薄所致啊,看到谷口标牌上一行醒目的印刷字:“上山一身汗,下山腿打颤。”赫然红字令我们有些紧张,于是决定乘专线观光车,一方面是避免凉意浸身,另一方面节省体力和时间,毕竟从谷口到斗姆瀑布有六公里的山路行程。
斗姆瀑布在蟠龙湾的盲端,这条山谷为何叫蟠龙湾?据《北斗经》记载: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王妃斗姆,为国王生下了九个龙子,龙子们分别盘伏于山谷弯道之中,故称这条山谷为蟠龙湾,又叫“九龙湾”。当地的文旅管理者为了具象表达这个美好的传说,在蟠龙九湾处,分别建有石雕像,矗立的石柱头上端放着九尊龙子雕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当到达观光车辆停驻点开始步行登山,看到的是六龙子赑屃(霸下)、七龙子狴犴、八龙子负屃、九龙子螭吻四兄弟。龙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的化身,传说触摸这些龙雕像会带来吉祥、平安、健康,由于抚摸的人很多,故石雕像被摸得晶莹光滑,明洁可鉴。
我们是当天进入蟠龙湾最早的一拔人,顺着山谷溪涧拾阶而上,伴随我们的溪流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她顺势而下,似若一条丝带在森林中穿梭,弯曲迂回,这溪流,不舍昼夜、不竭的流淌,这溪流,是万古的时间,是山石与水的交响。
如诗如画的溪流旁、溪流中,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绿的让人心旷神怡,绿的让人无限想象,关于苔藓,我的认识很浅陋,只知道苔藓是一群小型的高等植物,喜欢生长在潮湿环境中,有独特的生活史,苔藓植物可以收集环境中的水分和浮尘,附着在石头上,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并分解岩石形成土质。在溪流中裸露的大小不等的石头上布满的苔藓,诉说着绿色的故事,诉说着生命,诉说着坚强,茂密的原始树林被清晨的阳光穿透,斑斑驳驳的投射在这些布满苔藓的绿石上,阳光也追逐着溪流,为苔藓注释着平凡而存在于山水之间的答案。
蟠龙湾溪流中的岩石是幸运的、骄傲的,被苔藓温柔地包裹着,它们在流水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幽静、素雅、翠绿的色泽,苔藓自然的纤弱美感,苔藓的茂盛,绒绒细腻,犹如雅致打磨的翡翠,是那样的唯美,让人心生喜爱,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
袁枚有一首五言绝句诗《苔》,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思想、感情、活动的意境赋予了苔藓,使苔藓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生命化,“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何尝不是袁枚想表达自己的远大情怀呢,更有唐人白居易浪漫的诗句,为《石上苔》唱出的赞歌:“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路傍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
表述完那让人难忘的溪流,苔藓覆盖的翠石,眼前幽幽的小径仍向山谷深处延续,山谷两边的岩壁时而突兀,时而平缓,山石形态各异,给人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石径两边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丛和匍匐的草蔓,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掩溪覆地,让人陶醉于原始,陶醉于富氧,什么是原生态?什么是天然氧吧?就不言而喻了。
欣赏着青山绿水,缓慢攀登而行,经过四个传奇的弯曲转折,终于到达谷底,一条飞瀑悬挂于崖壁,抬头仰望,瀑流如雪、水雾弥漫、连绵不断,瀑布源自太白山斗娒奇峰的密林深处,靠近瀑流,我被飞溅的水珠,拂在脸上、身上,仿佛是被神仙点化一般,顿觉精神抖擞,神清气爽,这就是被誉为“陕西第一高瀑”的斗姆瀑布。我曾领略过黄果树大瀑布的高大磅礴和德天跨国大瀑布的宽大雄浑,而我对斗姆瀑布的钟情,则来源于古老的龙文化,以及祥瑞祝福的神话传说。其实啊秦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水文地质的巨大差别,才是造成瀑布大小、高低不同的主要因素。
《白雨斋词话》卷六:“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后人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诗亦云:“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蟠龙谷的瀑布,蟠龙谷的山石,蟠龙谷的溪流,蟠龙谷的青苔,蟠龙谷林木,这蟠龙谷的清凉清净,这蟠龙谷的一切一切,如是这般。
红河谷山峰相对,层峦叠翠,行驶在红河谷绿荫遮道的公路上,是一种无以言表的享受,路畔的岩画和摩崖石刻很新颖,探索的心情促使我们停车观赏,这一处新开发的文旅景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洞天古韵·摩崖石刻”。
从洞天古韵四个碑体大字开始,围绕在“石神”雕塑周围的崖壁空间里,留有动物形象的古朴石刻,既有熊猫、飞鹤、猴子、牛头、羚牛、山羊、松鼠、鹿、鱼等动物形象,又有一些甲骨文式的符号,还有少量诗句的镌刻,这种创意我没有弄清楚是为了说明红河谷的动物种群,文化延续,还是古老图腾的表达,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熊猫、羚牛、猴子、山羊、鹿等塑像是红河谷珍稀动物的具象表达,只是那个摆放在山崖下的石辗盘、石辘轳,与摩崖岩画格格不入,显得不伦不类。
距“洞天古韵·摩崖石刻”一公里的地方设有可临时停车的观景平台,这是神龟宝蛋观赏点,由于我参观欲望急切,下车时有些仓促,脚踩在置地的管子上不慎绊倒,膝盖着地皮破出血,好尴尬的。抬头朝前望,瞬间,我被几个鲜红的大字所吸引,忘记了疼痛,疾步趋近观看,不同书体的四个“寿”字,好大呀,雄浑壮观,鲜红喜气,人们纷纷站在“寿”字旁边拍照留念,仿佛把寿字的喜气和吉祥一并带回家。
在山崖高处有一块凹进的三角形石台,石台有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与一块酷似乌龟的石头相对,周围是光滑如削的石壁,但在两处小小的石缝中生长出两棵不是很茂盛的小树,特色极其鲜明,这就是“神龟宝蛋”的原始出处。山石上横竖镌刻有“神龟宝蛋”两幅书法题字,关于“神龟宝蛋”的传说可以追溯到远古,说是来自天庭瑶池的一对相濡以沫的神龟,寓意美好、长情万古。
“神龟宝蛋”山崖下隐藏有一座叫寿圣寺的佛庙,这座庙,没有高大的寺门,所以不易观察到,其入口隐秘,仅可容一人出入,可以说是洞穴式寺门,在崖窟下的佛寺被封闭保护起来,当进入殿宇后可以看到其规模并不小,供奉的睡佛和站立的玉佛宝象庄严,两侧的佛弟子金身灿烂,面前的鼎案铜炉,香火旺盛。山腹内的殿宇显得特别的幽暗,寂静,肃穆,使人有一种敬仰感,于是焚香后,顶礼膜拜,用心祷告,以示虔诚。
出了佛寺,友人戏谑说,“庙门前跌跤,有先见之明,自是提前拜佛呀!”看来这跌跤也是有说法的,就算是供奉香火了。
红河谷由第四纪冰川活动时地壳造山运动而成,历经千万年水流的冲刷、切割,形成的一条幽深峡谷,峡谷两面峭壁对峙,危崖耸立,巨石悬空,谷中著名的“太公石船”“双洞水帘”胜景,是人们必赏之地。
太公石船得名于峡谷中酷似舟船的巨石,巨石像一只沉睡的巨兽,静默地横亘在山谷流水之中,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刻,巨石更像一位古老的守护者,用庄重的姿态和深邃的眼神,向世人述说着千年的故事,传说啊:姜子牙在太白山拔仙台封神后乘舟沿河而下,行船至此忽逢雷雨大作,遂停舟靠岸于前方山崖下避雨歇息,片刻之后,雨过天晴,满目青翠,山色迷人,姜子牙将欲离去,发现舟船被雷电击中,船身折损,只留船头靠于岸边,太公感念天意如此,遂弃船驾云由前方山涧离去,船头遂即化为巨石。
所谓“双洞水帘”,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个石洞和流淌在洞口之前的瀑流所构成,也就是两个水帘洞的意境,这两个洞神秘无极,且大有讲究,东面的洞直通长安,而西面的洞通雍州,传说当年姜太公弃船后就是由西洞隐身而去的,巨石把两洞隔开,使倾泻而下的流水分成了两条飞帘,在峡谷中湍流奔放,喷珠溅玉,而洞中尽藏金银珠宝,灵丹妙药之传言,亦使神秘好奇感剧增。
伫立在双洞水帘之顶的那座古朴的廊桥上,仰望着太公石雕像,我虔诚心香,为了从正面向太公石像打恭作揖,奋力登“仙踪”巨石之巅,双手合十恭拜,心心念念中似是找到了姜太公的足迹,也粗浅的理解了姜太公闪耀着民本主义光辉的治世思想。
红河谷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佛道文化、神话典故,给我的遐想空间增添了诸多元素,由是而观,甚为感叹红河谷相得益彰的山水,无论是山峦叠嶂还是流水潺潺,无论见到什么都是自己相遇,无须揣摩,无须由文求质,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古诗云: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到过红河谷的人们,会理解这么一个要点,就是进出云仙门。进了云仙门,红河谷山水瀑布、传说故事,神话,山岭,尽为心之所念,感受天地之灵,收获自然之神奇,出了云仙门,红河谷留给我们的是自然时空的美好,是理解鬼斧神工造就自然的记忆,是思绪提升见天见地的积累。
最后絮语几句关于陕西文旅开发的陋见,他们对景区的开发,可以说是令人叫绝的,依托神山秀水、茂林修竹,典故传说,帝王陵寝,甚至还会创造一些旅游景区,实在是文旅开发中的典范,我想不管怎么做,带动了经济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这就是硬道理,不必去争辩对与不对,见笑了,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