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怒放》书评
文/leileely
一口气读完这本关于青春、梦想与爱的自传体小说,不禁对生命的神圣与坚强多了几分感慨,对生活的未知与艰辛也多了几分勇气和信心。
小说讲述了电视台记者林怡媛亲临地震灾区采访,进行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感受了生命的大爱与坚强后,将自己的人生轨迹转向影视圈,从零开始一路饱受挫折屈辱最终赢得掌声的励志故事。概括起来只有寥寥数十字,其中却饱含着作者那几年亲历生死、见证大爱、邂逅爱情以及迎难而上等人生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小说可能在文学性上不足以被广泛传颂,却是她自己真实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信仰的范本。在我看来,故事的真实和文字的真诚都为故事本身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增色不少。
在经历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会因为哪个选择而使人生迈入另一条轨道。对林怡媛而言,这个“契机”却是残酷的国难——汶川大地震。当年马上濒临高考的我对那次地震并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只有课间操全校默哀和捐款等记忆。我想即使阅读再多的文字,也无法真正感受到那种亲历天灾的惊恐与无助。“那种一瞬间被吞噬掉性命的恐慌与无助,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这样残酷的天灾会无情夺走生命,却也能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大难中的人间大爱、团结、无私、勇敢和坚强都是人们对抗灾难的有力武器。逝者安息,而生者更坚强。尼采说过,“那些没有杀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这样的经历必定在幸存者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记者林怡媛从灾区回来后,久久不能忘怀自己亲历的那场磨难——老人和孩子们的哭声、摇摇晃晃的房子和血肉模糊的尸体。“因为痛,所以表达。” 为了心安,为了更好的表达,为了将亲历大难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播给更多人,林怡媛选择辞去工作,自己掏钱写剧本制作电影,也就从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人生也许平淡无奇,也许变化多端。在改变和抉择来临之时,却不容许你有过多准备和犹豫的时间。青春易逝,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那易逝的年华,而是那份面对未知道路的坚定与勇气。我们对未知的事物都会有本能的恐惧,就像面临复杂繁琐的事物都本能的想要逃避偷懒。但人类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那便是信仰的选择和主观能动性。在面临困难时,有的人会望而却步,也一定有人敢于迎难而上。
万事开头难,重新开始一份事业必然会饱受挫折与辛酸。但与此同时,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你会发现,那件事情简直像天生为你而生,人生也才算真正的饱满充实,此时你觉着为之付出再多都值得,无怨无悔。所谓人生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追寻自我的过程吗?若你已经知道自己人生的全部,那该多无趣。若你连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都没有,那又多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