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五月
晚春的沐阳下,清风拂过柳梢,天泉桥泛着古老而肃穆的光辉。他,一道苍老的身影立于桥上,瘦弱的像一张薄纸的身躯下不时传来几声咳嗽。他的面前,两位学生默然地等待着。
他望着两位学生,双瞳中泛起波澜。不久前,他接到皇帝的委任,将前往两广平叛。平叛……吗?那一天,他忍痛离开南昌。将好友留在身后的死地。入夜,昏暗的船只上。他心中压抑着悲愤,手中空握有一张旗牌,却无一兵一卒,正如他心中燃烧的火焰将平叛的信念灌注在每一寸肌肉里,却无支撑他的立足点。船只漂泊在阴森的江面,他感受到自悟道来第一次面临如此绝境。他痛苦的抱着头,好友死了,太多无辜的人成为了这场叛乱的牺牲品。不,不,不能任其肆意妄为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他要冷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现在已容不得失误!他抬起头,眼中一片明净,提笔蘸墨,奋笔疾书。
一夜之后,他只身一人下船前往临江府执行他心中的"道"。留下满全墨纸,无不书着四个大字。
“誓死报国”
如今他已经累了,他经历了太多起起落落的官场浮沉,他也受够了与朝中小人的明争暗斗,现在的他,是远近闻名的哲学大家,本可一口回绝。
但他做不到。
为国、为民、为了那一夜书尽的悲愤,他做不到。
没错,他是一个哲学家,可是哲学就只能是空谈吗?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本该是一体啊!而他所追求的圣贤之道可不只是“格物穷理",而是自己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处世工具!因此,即使这次平叛可能是此生最后一战,他也要以此了却一生,作为对自己毕生哲学理念最好的注解。
他收回思绪,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寂,说出了本早该说的话,坚定不可动摇。他挥挥手,止住学生们意料之中的悲泣,从这一刻起传下心学之精髓,作为他最后的交代。
不知为何,天地间竟如此之静,他微微运气,昂首高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清晰的吟声徘徊在天泉桥上空,宛如一股洪流轰然撞开了新智慧宝殿的大门,越过时间长河,奔腾不息;宛如点燃了他心中划时代的哲学的火炬,在未来千百年中,薪火相传。此即心学之四诀,传承他的人也必将在历史的文书上留下波澜壮阔的一笔。
啊,善恶确实如此,并无实在标准,全凭心中那“良知",那重回无善无恶的空灵之境而悟出的“良知",为世间扬善除恶。他呼出一口气,心中大畅,顿时放声大笑,不是豪爽不是欢乐,而是对人生彻悟的豁达。笑声之阔然,直达九霄,声震四海,风势回荡,仿佛天地之大道随其运转,就像十几年前那个不毛之地的夜晚,半生积蓄的疑惑,痛苦,悲愤,疲惫,一泄而出,终于在命运的谷底化为狂风托着他的志向扶摇直上,带着他对“理"的顿悟之后的大笑突破苍穹,成为中国哲学史这片浩瀚星图上与各大圣人齐名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其实一切“理"一旦想明白,都是简单易懂的,但在此之前,你必须用平生所学穷尽思虑,忍受煎熬。想来他追求的“理"也是这样的,他曾想为圣贤,为此跑遍佛寺道观,甚至为了“格"院子里的竹子“格"出病来,但自他顿悟,为圣贤的路,其实早在他眼前,那,便是要一心向善,端正自己的良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做到这些,你的判断便不会去为外界动摇,你的举止便不会有违善之本意,那么,即使是普通人,在这诺大的天下,也可为一方圣贤了。
笑声渐渐远去,或许人生就当如此?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一切别离与悲泣。
在不久之后,在为国家与百姓赢得了最后的光荣的胜利后,这位垂垂老矣的大学者终于在回乡的途中一病不起。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释然的微笑,随后,安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