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
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在读完了《白夜行》之后我便解锁了另一本书:弗兰克·赫伯特的巨作---《沙丘》。一如既往地,要想先看懂一本书,就来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
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之一。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便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更是第一位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的科幻作家。在他创作的23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集中,“沙丘”系列是他最为成功的代表作。《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构成了“伟大沙丘三部曲”,引起了巨大轰动。
其实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看科幻小说,在我年纪还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了科幻小说,其中暗含的深意以及披露出来的有关社会的残酷现实让我一度十分不愿意接受这种体裁。但是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不少科幻电影(像《安德的游戏》,《分歧者》,《异形》),便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对与科幻小说的理解是这样的,作家们擅长于构造一个目前还不存在但是未来可能会存在的世界,通过对可能发生的社会形势的描述,由此达到警醒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由,敬畏自然的目的。毕竟也许科幻小说中描述的世界便是人类的未来。
但是我还是对其抱有好奇,于是我翻开了《沙丘》。就像所有的小说一样,《沙丘》一开始的篇幅都是在介绍故事大背景,介绍出场人物,介绍特定名词,介绍开篇的矛盾争端---这也将极有可能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最大的矛盾点(就像《白夜行》开篇介绍案件一样)。
但是《沙丘》又不同于其他我看过的小说,它在一开始就毫不保留地往读者脸上怼一堆听都没听过的特殊名词,然后不管读者看不看得懂就继续往后讲故事,直到后来才慢慢地解释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一个好处,就是它是以男主角的视角来听周围的长辈们对他解释这些名词的含义,而不是通过旁白,以作者视角对读者解释,这样就避免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突兀插入的名词解释感到尴尬。
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如果是英文母语的人可能读起来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作为一个歪果仁,看的是翻译版,那一长串的英文名字音译真的搞得人一个头两个大。开篇一系列的长人名和根本看不懂的名词险些让我当场丧失阅读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科幻小说的有一个原因,因为作者构建了一个新世界,所以作者自创的名词术语就出奇的多,真的非常容易混淆。
不过我好在是读懂了《沙丘》的社会背景和目前出场的主要势力:
三足鼎立的势力:帝国皇室,兰兹拉德联邦大家族,宇航公会。
对立的族群(大概是人种的对立):哈克南(子爵)和厄崔迪(公爵)---主要矛盾
巫女学校:贝尼·杰瑟里特
特殊血脉:门泰特,魁萨次·哈德拉克
故事便发生在即将举家搬迁到生产香料“美琅脂”的厄拉科斯星的厄崔迪公爵一家的继承人---保罗·厄崔迪身上,也就是后来的穆阿迪布。正如书评所言,《沙丘》讲的更多的是关于政治倾辄,也就是保罗在到达厄拉科斯星之后,如何与自己的手下一起与当地的弗雷曼人达成联盟,对抗哈克南人和帝国的阴谋,这是我推测到的故事走向。在复旦大学教授给它的书评里这样说,
“在故事的生动复杂方面,《沙丘》同金庸的小说有的一比。《沙丘》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这个规模恐怕又是金庸所不及的了。”
于是就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发生在沙丘之上的年度大戏,究竟是如何开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