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哪里来
“追求智慧的教育,成就智慧的教师。”是许多学校针对教师管理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的确,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离不开学校这一锻炼的大熔炉,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叩问、反思、学习、积累、内化,逐渐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
这有智慧的教育和有智慧的教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所追求才有所成就,有所成就之后才有更高的追求。想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就要从追求有智慧的教育开始。而这一切全靠教师自己去追求、去成就。
那么,怎样去追求有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智慧又是从哪里来呢?
我想有智慧的教育,就是走一条适合于师生同成长共进步的教育之路。单就学生而言,保护学生,成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富有教师职业认同感、满足感、成就感,在教育中享受教育,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简而言之,有智慧的教育按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实现师生双赢的教育。只有单方面的发展的教育都不是有智慧的教育。
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把握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因此,有智慧的教育更取决于教育的智慧。那么,教育的智慧又是哪里来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番梳理和深入探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教育的智慧来自反思。
有所用心,才有所发现。教育最怕的是无所用心,麻木、冷漠,甚至偏执,想当然,自以为是。我历经的一件事,虽小,也经过了好多年了,却仍然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还教数学,一节新授课之后,进行课堂练习,我下去巡视,发现国森作业又做得一塌糊涂,我一下子就冒火了,脱口斥道:“一上课就不注意听,你看作业是怎么做的?”只听见国森蚊子般的声音反驳道:“我哪不注意听?”声音虽小,我却听得清清楚楚,心不禁为之一震,他作业错是错了,但这节课他的确在专心听讲,我错怪了他。我虽然没向他道歉,却满怀歉意,重新认真地为他讲解开了……
从此,我批评学生总是慎而又慎。
假如没有这次的教育经历,假如没有感同身受的省思,就可能置若罔闻,而重蹈覆辙,还浑然不觉呢!也不会有今天我的不断进步。
这反思是教育的智慧形成的基础和可能。经常反思能磨练一颗明敏的心,能练就出火眼金睛,更容易拨开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无形中增长了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的智慧还来自学习。
学习、借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智慧生成的进程。我们常说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车到山前必有路,花明柳暗又一村。这“类”、这“源”、这“路”都是现成的,只不过花柳掩映,暗藏着的,却常常是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进入佳境。而这一切全赖于反复学习、累积、内化、实践……
比如,大人携孩子做客,孩子却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主人便自然地安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正想换新的呢,没事的,没事的!”了无痕迹化解了孩子的担忧,大人的尴尬。教师去家访,孩子怕老师“告状”,躲着不见老师,还把老师停在门外的自行车的气门芯拔去了,孩子的父亲气愤地要打他,老师笑眯眯地说:“哈哈,我知道,他不舍得我走呢!对吧?”男孩局促地点了点头。老师故意曲解,化“恨”为“爱”,把孩子引向“爱”的坦途。老师让一位孩子说说赞美校园的句子,孩子站起来,却“哦、呀……”地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老师却以“对呀,请坐!他是说校园美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孩子听了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教师巧妙地化解了孩子的局促不安,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像这样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宽容、爱、呵护、善待……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借鉴,我们了然于心,我们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可以灵机一现,轻易地成功解决了。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学习,用心体会,从中积累、总结、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就可以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了。
三、教育的智慧更来自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育出智慧。”说的正是在教育实践中才能磨练出教育智慧来。这就像农民种田,讲究的是田野作业,在种田中摸索试验,了解土质,看它最适合种那种庄稼,并根据庄稼的长势,适时因地制宜进行田间管理等等,唯此才能种好庄稼,才能有好的收成。否则的话,瞎忙活,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到头来是半夜戽水戽进沟——白干了!我们当教师的也一样,在教育实践中,在和学生打交道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找到切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方式来。
可以说,实践,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土壤。智慧之花也只有在实践土壤中常开常新,越开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