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九宫格里,八角井已被修缮得规整体面——青石井台围起仿古木栅栏,朱红亭翼然在侧,水泥小路蜿蜒穿过格桑花海。唯有那个残缺的井角,在精心养护下依然倔强地诉说着什么。
配文还是《王阳明全集》里那段话,只是定位已改成“河北沧县仵龙堂村东八角井文化旅游区”。
重返仵龙堂时,格桑花开得正盛。粉白紫红的花浪沿着水泥路涌向井台,游客们在花丛中举着自拍杆。村口玩耍的孩童跑过来,熟练地指着井台:“来看八角井的吧?”
这让我想起初访那日。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萋萋,我们在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碾坊的废墟在夕阳下沉默。扎羊角辫的女娃带着我们穿过及膝的野草,八角井突然从荒芜中浮现,像被时光遗忘的秘密。
“这井怎么缺了个角?”女娃用柳枝搅碎井底的云影。
如今,那根柳枝已换成导游旗。老陈抚着新装的木栅栏说:“县志记载……”话音未落,就被旅行团的喇叭声盖过。
修缮工程保留了许多:青石碑刻立在亭子正中,《大学问》的片段被描金;残缺的井角加了玻璃保护罩,既看得见又摸不着;就连那棵老槐树,也被圈进景观区,挂满了祈福的红绸。
立碑那日取水研墨的雅集,如今成了“传统文化体验日”。十里八乡的学子依旧前来,只是多了架着手机的直播架。当井水倒入歙砚的刹那,快门声淹没了吟诵:
井也明,心也明
云影天光共此清
花影掩书声
知也行,行也知
八角虽缺映新晴
古今一镜平
穿汉服的童子们在亭子里击磬,音色清越,与游客的笑声交织成奇妙的和弦。
女娃成了小导游,能流利讲述王母踩塌井角的传说,也会指着亭子说:“这是按照明代风格重建的。”只是当游客问起“阳明先生是谁”时,她依然会下意识地看向那个残缺的井角。
夕阳西下时,我看见老妪提着水桶穿过格桑花丛。新修的水泥路让她步履轻快了许多。桶落下去的瞬间,惊散了井底的白云,也惊散了倒映在水面上的、格桑花摇曳的身影。
“都是来喝这口井的。”老妪喃喃自语,眼角皱纹里藏着一丝笑意。她的黄狗趴在栅栏外,脖子上系着红绸项圈——那是游客给系的。
晚风拂过,格桑花海泛起五彩波澜。一个女孩在花丛中摆姿势,同伴帮她调整角度,一定要把那个残缺的井角收进镜头。
“这样更有味道。”女孩说。
井台边的喇叭开始播放闭园通知,用的是当地方言,尾音悠长,像一句古老的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