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结合阴阳五行阐述春夏秋冬四时的特质、品格,明确指出每一时节应当实施的具体政治措施,强调了遵循四时规律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和违背此规律的危害。文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管子曰: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其王信明圣,其臣乃正。何以知其王之信明信圣也?曰:慎使能而善听信之。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信明圣者,皆受天赏。使不能为惛,惛而忘也者,皆受天祸。是故上见成事而贵功,则民事接劳而不谋。上见功而贱,则为人下者直,为人上者骄。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发布政令应当讲究时节,要了解日月星辰岁、春夏秋冬、五谷的生长规律。能任用贤能叫做英明,善于听取实情叫做圣智,真正英明圣智的人,都能得到上天的赏赐。使用无能的臣下就是昏庸,昏庸而虚妄的人,都会受到上天的惩罚。阴阳学说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的观点是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则,刑政和德政与四时配套。刑德适应四时就降生福祉,否则就会产生祸害。
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其事:号令修除神位,谨祷弊梗,宗正阳,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星掌发,发为风。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无杀麂,毋蹇华绝萼。五政苟时,春雨乃来。
东方是星,它的时令是春;它的气是风,风产生木和骨。它的德性是喜欢生长盈满,而万物按时节出生。所以春日之事是:修理、清扫祠堂,祈祷先祖。以正阳为宗,修治堤防,耕田植树,修筑桥梁渡口,疏通渠道,整修屋顶以便行水,解仇怨,赦罪人,修睦四方邻国。最后一个修睦四方邻国是不是联想到了最近的一系列事情哇嘿嘿。
整体来讲,春季三月中,选择甲乙之日来发布五项政令。第一项政令为:照顾幼孤,赦免罪人。第二项政令为:赋予官爵,授予禄位。第三项政令为:冰雪消化,修治沟渠,扫墓修坟。第四项政令为:平整险道,修整田地,清除阡陌田埂。第五项政令为:禁杀幼鹿,不准折花断萼。五项政令如能按时实行,春雨就会降下。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其事:号令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助阳气。九暑乃至,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此谓日德。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日掌赏,赏为暑。岁掌和,和为雨。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发五政。一政曰: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二政曰:开久坟,发故屋,辟故窌以假贷。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四政曰: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五政曰: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五政苟时,夏雨乃至也。
南方为日,它的时令为夏,它的气是阳,阳生火和气。它的德性是施惠与修乐。这个季节的事情是:命令进行赏赐、授爵、授禄,巡视各乡劝农,做好祭神之事,量功赏贤,以帮助阳气发展。于是大暑就将到来,时雨就将下降,五谷百果也将丰收,这就叫作日德。
中央是土,土的德性是辅佐四时运行,以使风雨适时,地力增长。土生长皮肤肌肉。它的德性表现为和平而均匀,中正而无私,实实在在辅助着四时:春天生育,夏天长养,秋天聚集收成,冬天积储闭藏。最后大寒来到,国家昌盛,四方顺从,这叫作“岁德”。
第一项政令为:调查有功和为国出力的人们,把他们提拔起来。第二项政令为:开用长期储备,打开老仓、老窖,把粮食贷给人民。第三项政令为:禁止敞门不关,不准掖起衣襟、不戴帽子,清除地沟与田舍。第四项政令为:访求曾经布德施惠于民者,对他们进行奖赏。第五项政令为:下令禁止设网捕捉禽兽,不准杀害飞鸟。这五项政令如果按时节颁行,夏雨就会到来。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居不敢淫佚。其事:号令毋使民淫暴,顺旅聚收,量民资以畜聚。赏彼群干,聚彼群材,百物乃收,使民毋怠。所恶其察,所欲必得,我信则克,此谓辰德。辰掌收,收为阴。秋行春政则荣,行夏政则水,行冬政则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辩,斗译。二政曰:毋见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农,趣聚收。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墙垣,周门闾。五政苟时,五谷皆入。
西方是辰,它的时节称为秋,它的气是阴,阴产生金和甲。它的德性是忧虑哀伤、平静公正而严肃谨慎,居住而不许做淫佚之事。这个季节的事情是:不准有淫暴行为,谨慎督促旅居田野的农民进行秋收,计量民财以进行征集。砍伐树木,收聚木材,百物皆收,使人民不敢怠惰。所厌恶的事情应当考察,要求的事情必须做到,保持义信则诸事可成,这就叫作辰德。
秋季三个月用庚辛的日子发布五项政令。第一项政令为:禁赌博,防止小事之争,禁止因言语忌讳而生的争斗。第二项政令为:不得出师征伐。第三项政令为:重视安排旅居在野的农民,督促秋收。第四项政令为:修补仓房的缺漏。第五项政令为:修理墙垣,还要加固门户。五项政令若能按时进行,五谷就会丰收。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其事:号令修禁徙民,令静止,地乃不泄。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大寒乃至,甲兵乃强,五谷乃熟,国家乃昌,四方乃备,此谓月德。月掌罚,罚为寒。冬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灾殃。是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焉,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食,则失德之国恶之;月食,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风与日争明,则失生之国恶之。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风与日争明则修生。此四者,圣王所以免于天地之诛也。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孤独,恤长老。二政曰: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备位。三政曰: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四政曰:摄奸遁,得盗贼者有赏。五政曰: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五政苟时,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
北方是月,它的时令称为冬,它的气是寒,寒产生水和血。它的德性是淳厚而清扬、宽恕而周密。这个时节要办的事情是:命令禁止迁居,尽量让人们安静稳定,地气才不会流泄。判刑定罚,不要宽赦罪人,以适应阴气的要求。于是大寒来到,甲兵强劲,五谷成熟,国家昌盛,四方臣服,这叫作月德。
同时,冬天如实行春天当行的政令,则地气流泄;如实行夏天当行的政令,则天空有雷;如实行秋天当行的政令,则发生干旱。所以,春日草木凋零,秋日草木发荣,冬日有雷,夏日有霜有雪,这都是天气的贼害。刑罚和德政变易了常规,失去了次序,“贼气”就迅速来到;“贼气”迅速来到,国家就多灾多祸。(这也是一些典故比如“六月飞雪”的由来)
所以,圣王总是按照时节来推行政令,制作教令来推行武事,设置祭祀来显示德行。这三项都是圣王为着配合天地的运行而采取的。圣明君主遇到日食,就注意施德;遇到月食,就改进刑罚;彗星出现,就注重和调;遇到风与日争明的现象,就整顿民生。
冬季三个月用壬癸的日子来发布五项政令。第一项政令为:评定孤寡,抚恤老人。第二项政令为:小心适应阴气,做好祭神之事,颁赐爵禄,授予并配备官位。第三项政令为:考核会计收支,不要开发山川的宝藏。第四项政令为:拘捕逃犯,得盗贼者有赏。第五项政令为:禁止迁移,防止流民,限制分居。五项政令若能按时而行,冬天应做的事情就没有失误,那么,所要求的一定可以得到,所厌恶的一定可以制伏。
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王治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作事不成,必有大殃。月有三政,王事必理,以为必长。不中者死,失理者亡。国有四时,固执王事,四守有所,三政执辅。
施德开始在春天,增长在夏天;刑罚开始在秋天,发展在冬天。只要刑罚没有失误,四时就能如一地发展。若是刑与德偏离正确的方向,四时便要逆行,行事不成,就一定会遭遇大祸。
之前的篇章一直提到天时,但一直没有明白天时具体是指什么,在这一章就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春夏秋冬各有其特征,应当做符合这一季节特征的事情,才算是不违背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