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宋元时代,北方地方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四处是战火纷飞、盗匪横行的时期,为了保命求生存,居住在黄土高坡丘陵地带的人们受修长城的启发,或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在离村子不远的最高山顶筑土夯墙,修建成一个小小的土城,在城墙周围再建几个瞭望台和炮台,观察城堡外的情形,于是堡子就应对外侵,内可住人生存。太平时各自回家生活,一旦匪患连连,拿上自家的粮食和做饭用具就在堡内生活了。堡子究竟建于何时,在北方当地流传着几种说法。一说建于北宋末年。据老辈人一代传一代的说法是; 北宋末期为了对付西夏和一些土匪,朝庭命令黄河以北各地修筑土堡。地处西北的西礼两县也不例外,特别是南宋末期,蒙古大军在元帅蒙哥和大将白撒的带领下,长驱直入陇东南,西礼一带兵连祸结,民众为求自保,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城堡来躲避战乱,因此,就形成了几乎村村有堡的情况。这些古堡有大有小,规模小的大多是民间百姓自己修筑用以自卫,大的则是官府所修,主要是军事上的防御工事。那些古老的堡子大多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山头,以抵御外来侵扰和山洪水患;每座堡子都有门楼,坐北朝南,早期的是平顶大门,晚期的是砖砌拱门,堡门一般都为厚实的木料所建,有的还有铁皮包裹着城门口的大门。
堡子的功能相当齐全,规模大的用于军事防御,小的还是百姓避难、逃荒的生存场所。堡子的城头有炮眼、垛墙、瞭望台,墙头还备有石头、砖块便于滚木礌石;堡子的内部、房屋、仓库、蓄水井等。
稍峪一带现存的几座古城堡,据《史记》记载,西和鸡头道和鸡头山防线(现塔子山山至稍峪乡白杨村杨家老堡一带),直到宋元时期都是很主要的一道军事防线。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议和,安丙上书,西和州境内“又增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前后由西和州守将丁煜率领将士和稍峪当地的民众修筑的。(筛子崖;即鸡公山)
(宋史)丁煜,字晦叔,南宋抗金将领,阶州福津(今甘肃省 武都县东)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曾任太常寺丞,后迁郎中。多次奉诏出使金朝。据《金史》记载:丁已(公元1217年)金陕西行省破鸡公山,取成州,西和州,至黑虎关守者皆遁也…。”鸡公山就是云华山主峰东侧的筛孒崖,该山形远眺望如雄鸡高鸣之势,宋元时称鸡公山,山上的堡垒是西和境内入蜀之道上一个至高的瞭望台和烽火台,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宋、金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蒙古崛起北方后,不断南侵金朝。这年,成吉思汗又兵分三路,攻掠山东、河北诸州郡,金朝内部发生政变。次年,刚即位的金宜宗迁都南京(即开封府),并进一步南攻宋廷。在这种情况下,一味主张“和议”、妥协的南宋统治者只得下令抵抗。于是,在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多次出使金朝。对金朝情况比较熟悉的丁煜被委任为利州西路安抚使,并兼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担负起了防守南宋西北地区,即今陕西南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重任。
丁煜初到西和后,在塔子山至杨家老堡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察看后,认为在这一带山脉的至高点设防线、修堡垒是阻挡蒙古军进攻的最好的军事战略要点,他即刻发动军民修筑加固城堡,整修军事。丁煜在鸡公山周围的山顶上修筑的堡垒及炮台,瞭望台和烽火台,今天还有些遗迹尚存:(图二;最高点为杨家老堡子)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十二月,金人又以白撤为元帅,率军万人南伐,自漳州盐川(今漳县盐井镇),先攻占皂郊堡(今天水西南),又在天水郡击败宋军,宋将黄炎孙不战而逃,西和州军民在鸡公山多次击败金兵,使金兵渐缓围攻西和州的态势。后来因粮草和当地居民拉家带口,守卫的军民死伤无数,金兵突发攻山,首次攻破鸡公山防线,进兵西和州。此后,西和州军民奋起反击,又将金兵赶出西和。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再次进犯西和州,在鸡公山防线上当地民众和官兵一起奋战数月,终因孤兵无援,粮草备用不足,金兵攻势又十分强烈,导致金兵攻陷鸡公山城堡,守卫者和在此避战祸的当地民众全部跳崖身亡。金兵同时对西侧的云华山南峰采取了强攻,攻进堡子后,一边安抚堡内的民众,一边派部分士兵过天桥对云华山主峰发起攻击,上山后金兵一怒之下烧毁了云华山主峰上的所有庙宇,这就是宋代时云华山庙宇的第一次劫难。另外,附近的几处堡子被金兵相续攻破;杨家老堡子攻破后,守卫城堡的军民已死伤大半,剩余的人被金兵遣送下山回家了。稍峪的团庄吕氏老堡子,张家堡子,碑楼老堡子和石家寺的胡家堡都被一一攻破,最为残的是胡家堡里的胡姓人氏,所剩无几(活下来的胡家人战争结束后含恨搬迁到他乡,笔者寻访多年至今杳无音信)现石家寺宋代的一座数百年寺庙被金兵拆毁。
从古堡的边堡门进入,再从古堡东边的堡门走出,下面的小道沿崖顶的梁而下,直通筛子崖下东出口处:林口子凹合。站在鸡公山城堡的西边下入口处,抬头观望,见此城堡炮台长约六十米,宽约五米,厚重的黄土夯筑了这座坚实的数百年古堡炮台,历经风鞭雨打,已然成为墨黑色,满身的皱褶诉说着这座古堡的沧桑,可是炮台上已被一片松树和绿草覆盖,上面鸟飞莺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