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好还是不好?

常常听到有人赞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觉得这种方式非常便捷高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但为什么总说这种学习方式不好呢?

其实,与其说碎片化学习不好,不如说是没有目的的碎片化学习不好。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来临,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人总想要通过碎片化学习学得更多更快,以便吃到信息优势的红利,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但很可惜,碎片化学习,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低效的知识加法。

看看我们看了几个小时的内容吧:《你不得不读的十大哲学经典之作》、《与人沟通的十大技巧》、《破除思维迷局的七大方法》、《高效学习,你需要掌握这些》、《办公一族的效率提升利器》、《世界经典的战役回眸》……

是不是特别满足,居然学了这么多新知识,太有成就感了,这可比上学时候学了很久还得不到一个满意分数的效率高多了。

可是,你真的是在学吗?你学到什么了?哲学到底说的是什么?你学会与人沟通了吗?思维得到提升了吗? 学习怎么才能高效,你都尝试了什么方法了吗?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很明显你只是在堆砌信息。

堆砌一些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的信息,当你要用的时候,这些信息早已经被你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只满足于这种学习方式,如同沙里淘金,花了大功夫,时间精力搭进去了,结果是没有结果。

碎片化学习难以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往往追求广度,不求深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但是碎片化学习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在启动思考之前,建立知识的体系架构极为重要,如同庖丁解牛一般,要先了解内里结构,否则就成了盲人摸象。

碎片化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基础性的知识架构,人就很难纵向深入思考,作者代替了你的大脑,他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他的结论就是你的结论。


比如著名的黄金思维圈理论,架构看上去十分简单,谁都说得清,可是我们的目的不可能止步于搞清楚黄金思维圈的概念和含义,而是要将这个理论蕴含的思维模式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学习,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面对碎片化知识,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学习的目标,通过主题式学习,认真筛选学习内容,才能最大化提炼碎片化信息的核心价值,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