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导 言
二 鬼州之“鬼”话
三 何为“牂牁”?
四 何为“夜郎”?
五 鬼方印跡
(一)民族印跡
(二)征战印跡
六 语言与民族
七 “仲家”的由来
八 “铜鼓”的由来
九 “砍牛”的由来
十 母亲叫“篾”的由来
十一 “漂洋”在哪里?
十二 “海龙屯”在哪里?
十三 “天书”
十四 “悬棺”
十五 神奇药草
十六 心灵的呼唤
一 导 言 《鬼方夜谭》是蒙索尼纳的用心之作,他是在“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的时代背景下,试图解述贵州历史的原貌,引发众多的新见解。作者以“夜谭”方式叙述,意在明示文中有“离奇惜节”,让读者自行领会。作者胸怀敞亮:即“蒙索尼纳”(布依语,“蒙”为“你”,“索”为“戳痛处”,“尼纳”为“随意地,尽情地”,全句意为:你多多批评吧!说对,也好;说错,也无所谓)。作者的述作,朴实无华,见解鲜见,虽无超凡,但亦脱俗,不落窠臼,很是值得一读。 身为贵州人,多少了解一点贵州历史的原貌,是很有必要的,文中的许多见解,发人深思,慢慢品嚼吧! 贵州,在殷周之时,属“鬼方”。此后的史载中曾出现“鬼州”、“矩州”、“罗施鬼国”之称。“贵州”之称始出现于宋朝,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初,非贵州人来到此,因山高路险(地无三里平),阴雨潮湿(天无三曰晴),居民穷困(人无三分银),六月下雨像过冬而埋怨:“真是个鬼地方”! 从历史上看,中原先民歧视,今人又执偏见。殊不知,这“鬼地方”还是“亚洲文明之灯”呢!早在二十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许多亚洲人的祖先都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大江南北,走向天涯海角的。 看看那些史学家怎么说,看看那些纷繁的史籍怎么记载,多少真实的存在,因“鬼”而被轶忘!多少美好的景致,因“鬼”而被掩盖!多少先民的文明,因“鬼”而被妄说!真的是见“鬼”了! .. 远古,人人畏鬼,这是不争的事实,好像人的一生,鬼都在周围,伴生,伴长,伴老,伴死!
二 “ 鬼州”之鬼话 贵州北部有闻名于世的茅台酒,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有香甜可口的“便当酒”。酒的香醇,招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佳宾,就是贵州本地人的婚嫁、徙居、丧葬、宴请等社会活动,都得有酒。“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席”,酒是生活中的珍品,酒是健康人生中的一种高级享受。常言“酒饮人情,肉食味”,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有些人偏偏不听贤教,见酒就喝,要酒不要命,一直喝到东倒西歪,一直喝到胡言乱语,一直喝到不省人事。长时间如此的人,北京人说“酒精过敏”,上海人说“酒精麻痹”,贵州人说:“酒鬼!”,你看,带个“鬼“字,说得多美,说得多好听! 旧社会,在贵州的一些地方,有人种植樱粟,生产鸦片:有人开烟馆,也就有人吸食鸦片。因为吸食鸦片,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卖儿卖女,弄得妻离子散,弄得家破人亡。这种人,外省人之为“隐君子”,夠受听的。贵州人则叫他“烟鬼”,多有地方风味,生动又形像!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讲的是诚实守信。无论做什么事,要踏实把事做好;答应别人的事,得办到。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珍重和敬仰。那些只会说大话又办不了实事的人,北方人称之“华而不实”,文诌诌的。而贵州人则叫他“鬼扯!”,歇后语;城隍庙卖布(鬼扯)。又带“鬼”了,多风趣啊! 话中带“鬼”,形像、生动、风趣,不但以前的贵州人这样说,今天的贵州人仍然传承着。对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大家叫他“懒鬼!”,身无分文的人,叫他“穷鬼!”,十分生气了,就叫“鬼火戳!”老妻叫老夫“老鬼!”,喜欢小孩,打趣地叫他“小鬼!”。 “鬼”,究竞长成什么样?谁也没真正见过,但这个“鬼“从古至今,都在贵州人的生活中,一直活动着,伴人一生!
三 何为“牂牁”? “鬼州”称“牂牁”,最早见于《管子 小匡》:“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 先秦以前,今南、北盘江及红水诃流域一带,茂密的森林,温湿的气候,孕育了这里的部落居民,他们依山傍水,干栏而居,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人与自然,和谐为邻。这里獐羊奔行,麝香飘逸,原始的地域居民,将这美丽的地方名之为“獐柯”,濮越语,意为“獐羊多之地”。 原始的地域居民,正是利用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充食。这一地域名,汉字记音为“牂牁”。这两个像形字,确切地表达了这一地域居民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生活特点。 在《甲骨文字典》中,编著者徐中舒是这样解读的:“爿,像床形,为床之初文,本应横写作,上像床板,下为足桄之形。为适应竖行排列,遂竖写作”。羊在床上,表述这是砍羊的案板。这不正是当地居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么?以獐羊充食,这就是“牂牁”地域居民生活的特点。 为什么要用“牂牁“这两个汉字来记音 ?这与汉字的表义有关,因为中原人认为这里居民很原始,“茹毛吮血“,连毛吃生肉,喝生血,很原始,有贬谪之义。汉字,在表义方面,是很讲究的。我们都知道“轩辕氏”乃黄帝,这是他入主中原,无尚的至尊,然而与之同宗的留居狄方的却称“猃狁”,“车”,乃豪族,“犭”,乃兽类。如此用字,不胜枚举。 自有名人将“牂牁” 释为“拴船的木桩”后,这种“人云亦云” 的名人效应,累見于后人著述。“牂牁”,乃地域名,指獐羊多,居民常以獐羊充食的地方。所谓的“国”,那是中原人对四邻居民生活特点的习惯称呼罢了。比如:那一带的居民在河里男女同浴,那里就叫“交趾国”;那里居民在头面刻纹,那里就叫“雕题国”;那里居民咀嚼槟榔而齿黑,那里就叫“黑齿国”;那里女人多,那里就叫“女儿国”;那里獐羊多,居民常以獐羊充食,那里就叫“牂牁国”。“牂牁”,地域居民语音名,汉字记音而已!
四 何为“夜郎”? 在鬼方,“夜郎”一名出现在“牂牁”之后。战国时,楚襄王(前298——262年)派大将庄蹻西征,“灭且兰”,“降夜郎”,“入滇……王滇”,人们才知道有个地方叫“夜郎”。 我们都知道,许多地名,都出自地域居民的语言。比如:“哈尔滨”,满语,意为“晒鱼网之地”;“乌鲁木齐”,蒙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达坂”,维吾尔语,意为“山口”。同理,“夜郎”,濮越语,意为“水塘蚊虫之地”。史载这一地域“多雨潦”,地面多积水,蚊虫孳生,成群的蚊子,白天躲在水塘边的草丛里,躲在树丛里,入夜咽咽嗡嗡飞入舍区,叮咬人畜。 狭义的“夜郎”(水蚊之地)指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一带,广义的指整个贵州,还含今云南东,湖南西,广西西北,川东南,渝南等地。远古,北夜郎多为鄨人(土家族等先民),南夜郎多为濮越人(布依族等先民),后来又从东北部进入了九黎人(苗族等先民),从西北进入了氐羌人(彝族等先民)。 时间的推移,夜郎地域居民增多,古部落到到秦汉时以十数计。原著民多居水边田坝,后入居民多居高山溪谷。故有俗语:“高山苗,水仲家,彝家住在山旮旯,城里多半是客家(指汉人)”。民族居住地的分布,从古至今,一看便知。 古夜郎地域居民,多干栏而居,人畜共处,与蚊虫共生。这个“水塘蚊虫之地”,部落众多,各执其民,各行其是,还未达到国家的雏型。早些,秦在夜郎地设县:谭成(今黎平)、毋敛(今独山)、且兰(今福泉)、夜郎(今安顺)、汉阳(今威宁)、鄨县(今遵义)。汉时,在北夜郎设“犍为郡”,南夜郎设“牂牁郡”。 总的来说,贵州这片土地上未有过国的存在。所渭的“牂牁国”,那是中原人的惯称,所谓的“夜郎国”,那是人为的造作。近人为了求证夜郎国的存在,四处去寻找其国王、国都遗址,不少人翻遍了所有史籍,穷尽了历代地方志档案,搜尽了野史杂说,挖掘了无数古墓,但都无一能证明“夜郎国”的存在。总的来说,“夜郎国”是一个人工立案,是一个扩大了的虚妄的精神概念,是一个粗糙合成的地方神话。如果将两千多年前的一些原始部落说成一个国家,并把作为贵州文化之根,既不适宜,又泛空谈。“夜郎”,它作不了贵州文化的根本,更不能作为时代文化更新的精神寄托。
五 “鬼方”印迹
(一)民族印迹 在鬼州(罗施鬼国)这片土地上,现今留存的许多地名,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散发出各民族对美好家园的赞誉。略举实例如下: 黎平——侗语,意为“四周小山,中间田坝”,为今黎平县政府所在地。 剑河——苗语,是苗族古民族支,为雄俄转音。为今剑河县政府所在地。 赫章——彝语,意为“有水塘的山冲”,为今赫章县政府所在地。 岑巩——侗语,“岑”为山,“巩”是山名。为今岑巩县政府所在地。 纳雍——彝语,彝族家支名。为今纳雍县政府所在地。 荔波——布依语,意为“美丽的山坡”。为今荔波县政府所在地。 凯里——苗语,“凯”为“木佬人“,“里”为“田地”,指“木佬人田地的地方”。为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都匀——布依语,意为“美丽的云彩之地”。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桑郎——布依语,“郎”为水,“水多之地”,望谟县地名。 郎岱——布依语,“郎“为“水“,指“少水或缺水之地”,为六枝特区地名。 纳夜——布依语,“纳”为“田”,“夜”为“蚊子”,指“水田蚊多之地”,兴义地区地名。
( 二) 征战印跡 “鬼方”这里民族众多,因山的阻隔,各居一域,很少互相来往,与中原民族较之弱小,常遭征战的刀兵之苦,今存的许多地名,都深载着战争的印迹,举实例如下: 贵阳——在唐宋之时,这里森林密布,被称为“黑羊箐”。进入鬼州的九黎(苗族先民)在此开荆劈壤,建起了“格鲁格桑”(苗语,意为“美好的家园”),后来官军清剿,首领祖德龙战死,葬于嘉坝西(今贵阳市喷水池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八,四周苗族同胞都汇集于此,以志纪念。历代官府在此加建,逐渐形成城市规模。因城在贵山(今关刀岩)之南,地理上,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故名“贵阳”。 安顺——古时属“鬼方”,土著居民(濮越人)。隋时,叫“宾化”,唐时,叫“望江”,五代时属“普里部”,宋时属“普定府”,元时设“习安州”,明时在阿达卜(布依语,意为“靠近布依人的汉人寨子”)筑城,城有四门:东门曰——朝天门;南门曰——怀远门;北门曰——镇夷门;西门曰——户安门。将普定卫与习安州合并为“安顺军民府”。“安顺”,有“安于本分,顺从朝廷”之意。 惠水——古蛮夷地。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马楚置“南宁州”,刺使为龙德寿。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番头人龙汉尧遣龙光进率牂牁各番近千人的使团,以土特产上京进贡,并献以“水曲”(“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这里的“水曲”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少数民族水族的歌曲,是指居于水边田坝的民族歌舞曲。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牟韦番(砍牛祭祀的韦番,位于今贞丰、镇宁一带)入贡,“招以进奉人韦公优、公市、公利为郎将”。到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置“定番州”,伍大成任知州。延后,因“定番”不适宜再用,遂据涟水惠及两岸人民改称“惠水”。 镇宁——春秋时“牂牁”地,濮越居民,史载“无城郭,散部落”。“镇宁”一名始于元代,意为“镇服而宁静”。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卫于纳吉堡(今县址),因城内有奇石“安庄”,故名“安庄卫”。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知州张邦洙将州治迁至该卫,州卫同城。 镇远——以“镇服边远少数民族”而名之。 平越——春秋名“且兰“,以“平定濮越人”而名之“平越“。后以“福泉山”而更名为“福泉”。
因战事而名的地名还有不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读者见谅!
六 语言与民族 “语言”,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自己的界定。如:宇宙语言,计算机语言,自然语言,动物语言,肢体语言,人类语言……等,各依其理,各有真据,各说其是。 我这里说的是人类的有声语言,是群体对人发出的声音赋以一定的意义,并约定俗成,作为交流的工具。 有史之初,人类的生存状况虽略有记载,究竞也荒渺难嵇,不很明白。但要说明历史,还得究其地域居民的语言说起。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人类的语言,大至由两个阶段构成,即“初始语言”及“继发语言”。人类的初始语言,指人最初对家庭成员,对身边的物,对做的事等等的称谓,语法上归为“名词“,表示人、物、事的行为、形状、发展、变化等的词,它是继初始语言之后发展起来的,称“继发语言”,在语法上归为动词、形容词……等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初始语言和继发语言。 据此,我们可以究其现域居民使用语言,深层次地触摸民族其流,也可以追溯其源,也可以将扑朔迷离的史载传略,理出一个清皙的线索,也可以将妄说撇清,还历史的真面目。 初始语言,它使用频率高,且一直传承,不易变动,有很强的延时性。在一个民族内,它可以使用几代人,甚至几十代、几百代都很少发生变动。即使民族迁徙,它也不因迁徙而易变。比如:生你的人,有的喊“妈”,有的叫“娘”,不同的民族还有不同的叫法。上百年,上千年都仍然这样称,很难变易。 所以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为了保存语言,许多民族的祖先就创造了一套记录语言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文字”。各种文字,都有它们的民族性,都有各自的特点,都各美其美,都得相互尊重。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融合。有的语言,扩大了使用范围,有的语言逐渐消失。有的强势民族,通过战争,征服了弱势民族,强势语言扩大了使用范围,弱势语言缩小了使用范围,以至消失。 在民族交往融合中,几代人之后,除了语言融合之外,在基因构成方面也会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民族、民族语言、民族起源、民族同源等问题,民族战争、民族融合等方面是要全面考虑的。 在“鬼方”,民族众多,语言庞杂。这里,我们只就现在近三百五十万(不含明清时“调北征南”、“改土归流”而改为汉族的近二百万人)人口的布依族来谈谈其语言的一些特点。 在贵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秦以前,史载称为“濮越”,两汉六朝时称“濮僚”,唐宋时称“蛮,番”,元时称“仲家”,明清时称“仲苗,仲蛮”,民国时称“夷家,土边”,新中国民族界定时,统称“布依”。 “布依”之称,恢复了历史的民族自称(buyi,汉字记音为“濮越”)。 研究这个民族的语音,我们不难发现,其语音上有两个特点: (一) 他们发音中没有送气音t、k、q,p,多为d、g、j、b音,直到现在,他们读汉字,一听发音,你就知道他是布依族。比如读:“特快”读成“得怪”,“青天”读成“今爹”,“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普普通通”读成“补补东东”……等。 (二)在发音中没有撮口音yu与yue,如:“一条鱼”读成“一调一”,“越来越快”读成“夷来夷怪”,“语文课“读成“已闻过“……根据这些发音特点,他们自称的buyi,春秋时记为“不庾”,先秦记为“濮越”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史载中出现的“濮越”、“不庾”、“布夷”、“布衣”、“卜越”……等都是一个同音词。 我们在研究布依语及其居住周边的其他民族语言时发现,布依语的初始语言里的许多词,在广西壮族、云南傣族的初始语言里发音相同,语义也一致: 如:“妈”、“爸”、“鸡”、“狗”、“猪”……等词。而杂处的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的初始语言里却找不到。由此,可以推断出:布依族、壮族、傣族在历史上,这些民族的祖先可能居于同一地域,使用同一语言。推而广之,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岱依族,都可能民族同源,只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迁徙罢了。要不,怎么会发音表义都完全一致呢?如果只是个別的词,你可以说它只是“偶同”,那可是相当多的词汇啊!虽几百年、上千年互不相见,但后裔今天一见面,还可以用语言交流啊!这不正说明祖宗曾在一起吗?!
七 鬼方 “仲家”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先秦,布依族史载为“濮越”,两汉载为“濮僚”,唐、宋时载为“蛮、番”,那为什么到元朝又改称“仲家”了呢?在唐、宋之时史载为“蛮、番“′。 布依族原来是没有姓氏的,在民族交往融合中延用了汉姓。常以地方官(军事首领汉姓)为姓。这种情况在隋、唐置南宁州(云南曲靖)时已初步出现,那时曲靖24部中的“于矢部“就有延用汉“韦“姓的了。宋时,已有“龙、罗、石、方、张”五姓番,到元时,加上“程、韦”二番,史载:“号西南七番云”。 那元时为什么又改称“仲家”呢? 这里的“仲”是什么意思呢? 历史上,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有八大臣,即:伯奋、伯虎,仲堪、仲熊,叔献、叔豹,季仲、季狸。后来人们把伯、仲、叔、季作为长幼顺序。 五代十国时(公元940年),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置“南宁州”(今惠水县一带),调柳城(今广西柳州)八姓兵镇守南宁州。这八姓统兵首领为:龙德寿、韦四海、程元龙、洪应受、方德恒、卢君聘、石宝及张氏。史载“统兵者盖姓仲氏”,这里“仲氏”并非他们姓“仲”,而是他们属于马殷儿子马希范一代。按伯、仲、叔、季顺序为“仲”。 这八仲氏镇守地的子民称“仲氏子民”,贬称“仲家子”,《元史》记为:“栖水(今长順县)等处仲家蛮”。这是一种贬称。明清史籍中也相继贬称为“仲苗“、“仲蛮“。只是到了新中国民族界定时才恢复了民族的自称buyi(汉字记音为“布依”)。他们不是因为最早”种“植水稻而称“种家”(布依语里,沒有“种”读为“仲”之音),也不是因为“重铠甲”而称“仲家”(布依语里,也没有“重zhong”读“仲”之音”),“仲家”是这元人歧视的贬称。 濮越人 ( 布依族)在“鬼方“居住的范围是很广的,人口也很多,元人用“仲家”贬称的也只是一部份(南宁州境),他们大多都自称为buyi,史载用汉字记音为“濮越、不庾、布衣、布夷、布越……“等。《唐书》中载(“引僚入蜀“):晋时还有十万余户(五、六十万人)填四川。这些大都成了后来的四川汉人,只有极少部分居于山野(如:今四川宁南一带)的还保留布依语言及习俗。
八 “鬼方“铜鼓的由来
在贵州(这个地方曾称为“鬼州”),大部分民族聚居地,都还有铜鼓留存,现今多为民间歌舞伴奏乐器,少部分地区作为人离世时的祭器。那么这些铜鼓是怎么来的呢?是些什么人用呢?早些时,用来做什么呢?
听我慢慢道来,这铜鼓的由来,还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魏书 僚传》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铜锅,又薄又轻,容易煮熟食物。那铜锅怎么又变成铜鼓了呢?
我们都知道铜比铁出现早,那时,还沒铁锅,只有铜锅。这种大口宽腹的熟食器——铜锅,正是适用于众多人熟食的器具,是僚人等民族祭祀用的熟食器。 “食空,击之而有声响”,后演.绎为“打击传音”器,作为部落邑聚,征战的传音器,继而作为祭祀的礼器。今多为民族佳节聚会舞乐的伴奏乐器来用。 铜鼓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被广泛地运用,流传至今,它的制作更为精妙。形体因大小不同,厚薄不同,在发音上,音量大小也不同,音调高低也不同。现今外观制作精湛,有各种花、草、鸟、兽、山川、河流、星汉、日、月……等图文,像征着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征着民族对精神境界的高尚追求。它装饰优美,内涵丰富!在今天的民族社会活动中,如修造、徙居、婚嫁、喜聚、佳节、丧葬……等社会活动,仍然有铜鼓的重要地位,仍然展现了这一古代重器的风彩!
九 、 “鬼方”砍牛的由来
屈原在《楚辞 招魂》中写道:“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将其骨醢些”,是说古代,在西南方的一些小国家(实际是部落,最多也只是部落联盟),人们吃死人肉,并将其骨敲碎熬汤喝。
关于吃人肉的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是今人出于文明忌讳,自己不谈罢了。从北京山顶洞人的两具头骨的两个洞来看,那也是吃完人肉后,敲骨吸髓凿成的。在商代,商纣王将“九侯、鄂侯醢之,脯之”,一个剁成肉酱,一个做成肉干,“分食之”;五胡入中原时,由于肌饿,兵士捉住当地的老弱及妇女儿童,拿来充饥,史载为“食两脚羊”。战争中食俘,饥饿食人,仇恨吃人…………各种食人的事在史载里累见不鲜。 这里说的吃人肉,是人们的一种原始的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祭祀,它与“天葬”(即将死者礼送至野外,挂于树上,任鸟类啄食)、“水葬”(即将死者礼送至河边,投于水中,任鱼类吮吸)、“火葬”(甪柴火锻烧死者,扬灰于山野)、“土葬”(用泥土掩埋死者,垒土为坟)同属于一种安葬方式。它是一族中将死者用大铜锅熟而分食,意为逝者永留心中。作为一种安葬仪式,史载为“腹葬”,也有载为“人葬”的。 在我们的国度里,但凡是亲人死了,都得由活着的人举行一定的仪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葬礼!这是人类文明的举动,是人类区别于禽兽、蚁蛇、蚊虫的重要标志!葬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原始的萌葬发展至今时的礼葬,其内涵越来越丰富。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仪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各守其风,各从其俗,各开其花,独放异彩,各美其美,自圆其说! 在原始社会,人死了,把他丢去野外,任虎狼吞食,任蝼蚁糟濺,也没有谁说你半点不是。就是近代,在一些地区,在一些民族中,把逝者礼送到野外,挂在树上让飞鸟啄食,人称“天葬”;也有一些民族把逝者礼送到水中,任鱼群吮吸,人称“水葬”,也没有人论是说非,言长道短,都各有其风,各依其俗,各说各是,各美其美,未必强求一律! 在鬼方这里,民族众多,葬礼各异。这里就部分地区至今仍然流行的“砍牛祭祀”来谈谈: 为什么不杀猪?为什么不杀马?也不杀鸡、宰鹅呢?单单要砍牛呢? 故事得从头说起:这些寨子都是聚族而居,最先,族里老人死了都往野外拖,丢弃山野,任豺狼虎豹撕咬,任蛇虫蝼蚁糟溅。 后来,不忍亲人抛尸荒野,要让亲人永留心中,.所以老人死了,就拿铜锅(前面说到熟食的铜爨)熟好,分给一族吃。那时的人寿命都不长,很多老人到不了六十岁就死了。 一天,听说寨子下面那家有个老人到吃得的时侯了,就邀约年轻人去他家盖房子,等到下午收工后将老人拿来做晚饭菜。这家的老人身体很好,还和大家一道上房顶去干活。干到午后,青年们都催说:“你六十岁了,快下去洗干净,晚上我们好拿你煮吃”(以往,不管是那户,早死的早吃,一到到了六十岁,不死也要吃),老人的儿子看父亲身体很好,不忍心,就把父亲藏了起来。青年们干完活,像在其他家一样,磨好刀,正要去找老头,儿子过来说:“刚才都还在这里呢!你们看他是不是到牛圈里喂牛去了?”,青年们拿起刀,找了好多遍都找不到。主人家说:“不用找了,他已变成牛去了啊!”,于是大家就把牛拉出来砍了,分给族中各户吃。 此后,老人去世,不再熟好分食,砍牛祭祀就成了新规。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但它反映的却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现今,我们没有理由去说砍牛祭祀,它是落后,对它说三道四。人们不也是常杀牛吃肉吗,谁又说你吃牛肉落后了呢?!
十 母亲叫“篾” 的来 “篾”,人们都知道,成竹就叫“篾”。将成竹划成薄片,叫“篾条”。用篾条可编成篾提篮、篾箩筐、篾斗笠、篾席、篾椅……等等用具。 那么,又为什么把母亲称为“篾”呢?是哪些人把母亲称为“篾”呢? 这还得从流传在鬼方的一个传说讲起。这个传说最先被晋人常璩收录在他的《华阳国志 南中志》里,已后又被《后汉书》转载。 这个传说,讲的是六、七千年前鬼方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事,《华阳国志》载:“有竹王者,兴于豚水。先是,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养之,长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今竹王是也”。“竹王”,就是后来盛传的“夜郎王”。 “篾”(三节大竹,即成竹子.)生“竹王”,这是传说。传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时代后人对先人的崇敬与神化的理解,是时代人生活与文化的真实反映。在母系社会里,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是伟大的,是至高无尚的。 《竹王传说》是中原汉字对鬼方民间传说的记录罢了。但它却记录了一个事实:这里的居民确实在古代称母亲为“篾”,他们的子孙至今仍然称母亲为“篾”,他们的同宗即使迁徙到了今天的西双版纳,到了老挝、泰国、缅甸,现今他们的子孙仍然称母亲为mie“篾”(也有汉字记为“乜”、“咩”、“棉”…………等音),他们至今仍然保存对“竹”的崇拜。就是现在的“贵阳”这一省城的简称,它之所以简称“筑”,也是因“竹”而来。 北方人对母亲不敬,叫“骂娘”(俗语“日妈”、“造娘”),而西南地区却叫“污篾”。至于这个对母亲不尊的“污篾”一词怎么转换成政论上的“诬蔑”,那还得要去考究一下了!
十一 漂洋
平原地区,凹地积水,小的叫塘,大的叫湖。在西藏高原,藏语是叫“措”,例如:“纳木措”(即纳木湖);在贵州高原,古濮越语叫“洋”,例如:“漂洋”(即漂汪汪的大水塘)。
过去的罗斛国(今罗甸县一带),就有个“漂洋”,很是奇特。且听说清楚:亿万年前,整个云、贵地区还是大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海消退,露出山坡,成了湖泊。这里的地质属喀斯特地貌,水沉入地下层,地面凹陷的成了“天坑”,地面平的成了“田坝”。 今天罗甸县的天坑群和许多大田坝就是亿万年前的大海退变而来的。这里,它曾经被称为“罗斛国”。 过去泰国称“暹罗”国,它是由“暹国“和“罗斛国“合并的。至于在鬼方的罗斛国怎么会跑刭那里去,这个迷,以后再慢慢地给你说。反正,鬼方的“罗斛”与暹罗的”罗斛“,他们的后裔说古话都一样,你喊妈叫mie(篾),他们也喊妈叫“篾”,你说“水”叫“郎”,他们也说水叫“郎”,你说喝水叫“更郎”,他们也是说洗浴室叫“烘郎”。你们过去居住地叫“夜郎”(水蚊之地),现在改称“贵州”了,可他们还是习惯旧称“夜郎”。过去的“罗斛国”现在改称“罗甸县”了,他们肯定不知道。反正,祖宗都是在一起生活过,有机会到泰国去,邀请他么来玩游一下,让他们知道,以前的“漂洋”不在了,消失了。
“漂洋”,这个“漂汪汪的大水塘”,水消失后,这里就成了大田坝,这个边地,早晨太阳升起,金光灿灿,十分美丽,人们就以阳光美景把这里称之为“边阳”。现在,田坝四周村落密布,这里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已成了罗甸县的一个镇,十分热闹。 “漂洋”的水,由于喀斯特地质的变化消失入地层,中途在罗甸坂庚(世界地质公园)复出,流了一程,又伏入地下,最后在罗甸县沫阳镇的大、小井景区迸出,然后缓缓汇入珠江水系。 有兴致的读者,当你来这里参观“天眼”(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镜径500多米,由南仁东等天文科学家设计,选一天坑安装)时,不妨也经过奇特可观的“天坑”群,来到风景瑰丽的大、小井,亲赏一下这里的“坐井观天”,这里的“井”,可不是井蛙之井啊,这个“井”里可坐几百人,一起昤听水琴妙音,一起手捞脚下清水中的游鱼,一起仰望美的圆圆的天空中飘飞的云彩啊!“坐井观天”后,乘兴“赤足登筏,扬竿点水”,尽览两岸布依水寨迷人风光,倾听那动人的布依古歌,我一后健步进入渔家,品尝那美味亨澎多滋的鱼香!
十二 海龙屯
遵义龙岩山的东南面,松岩坡的山体岩基上,一道笔直向上的“三十六步”天梯”凿壁而立。每一级石阶高达半米,步跨一米五,排列在30度的坡上,展伸五十余米。仰望这条登屯古道,恍若天梯垂落人间,当年守军在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风犹在眼前。它正是通往中国西南神秘古堡——海龙屯的唯一通道。 当蒙古铁骑踏破南宋山河之际,西南边陲的播州土司杨文于宝祐五年(1257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龙岩山顶筑城御敌。他与朝廷官员吕文德共商,以“因山为城”的理念,耗巨资修建“龙岩新城”,播州军民,日夜开山凿石,硬是凿通绝壁,上了山顶,建起了御敌堡垒——海龙屯。 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全凭人工,将千斤巨石经悬崖险道运上山顶,六公里长的环屯城墙随山势起伏蜿蜒,九重关隘扼守要冲。前六关.“铁柱关——铜柱关”,构成“一字形”城墙连接;“飞虎关”可溜放滚木擂石;“飞龙关”门外深壑(“杀人沟”)令人胆寒;“朝天关”、“飞凤关”,互为屏障。后三关:“后关”、“西关”、“万安关”组成“瓮中捉鳖”势。巍峨的宫殿巧布其间,既有“九五之尊”厅堂,又有随行暗道,安然泰若。砌墙的砖,每一块都刻有窑工的手记.“初一号”、“十六号……”,至今这些铭文仍清皙可辨,仿佛在倾诉建屯的艰辛与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站在山脚仰望,龙岩山犹如一柄利剑,直插云霄。海龙屯盘踞在海拔1354米巍峨的山顶上,屯下400米三面环水,唯有两条仄道与屯相通。清代诗人赵翼惊叹:“四围崭絕陡无门,上有宽平可驻军”,这分明是上天赐与的军事要塞。 更妙的是,海龙屯与四周的防御体系遥相呼应:屯东三公里有“养马城”,可提供训练有素的战马;纵深有“娄山关”、“鼎山城”,驻有强将精兵。海龙屯——这是一座“绝壁之上云中城”,难怪明史赞述“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然而,土司的顽強,“海龙屯”的精建,抵御了一时的“金戈铁马”却拦不了24万明军的厉炮,在144天的“平播之役”中,承袭统治播州725年的杨氏土司,在杨应龙的自缢中结束了。 “海龙屯”,成了历史。这里的一草一树都有灵!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有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含情!这里的一石一木都重义!它们向世人宣告,舐犊世界的进步,不可忘记他们!要遵义!
注: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将隋朝的郎州改为播州,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把播州的“罗蒙”改为“遵义”,即“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那时的“遵义”在今绥阳县境,南宋后迁至穆家川(今遵义老城)。今海龙屯遣址在遵义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巅。自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土司杨端接手播州起,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杨应龙战败自缢止,杨氏土司统治播州725年。
十三 天书
在贵州关岭县龙爪村晒甲山的山崖上,分布着二十多个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图,大者如斗,小者如升由于今人读不出来,故名“天书”。 如此的“天书”,在贵州龙里县双龙镇乌山峡谷的崖壁上也有一壁这样的图,同样无人读出。“字”又写得那么高,一般人是上不去的。是什人写的?是什么时候写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些疑问,就成了后人追思的问题。
猜测有多种 ( 一 ) 是当地土著先民的遗迹,记录的事,比“结绳记事”大大进步,因为据考古发掘,这一带曾是“亚洲文明之灯”(即亚洲人类的发源地),黔西观音洞遣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 二 ) 是殷伐“鬼方”时,为记录战时功绩而书写下的。根据考古发掘“甲骨文”的形象,这些“天书”的个别字极其相似。 (三 ) 是三国时诸葛亮征“南中”驻扎纳孔汲水营(今贞丰者相镇纳孔有遗迹,本来汉语为“宰相”,因布依语音,而为“者相”)时,闲游民间,命人书写的游迹。依据是关羽之子曾扎营于“关索岭”(今关岭县因此而得名)。再说民间流传诸葛亮与民论艺的故事,赞扬民间龘3品“雅俗共赏,绘天地经典,写人间风情”的雅辞,至今仍在传颂。 这些推论,各有其据,各说其是,至今读者仍然是扑朔迷离,但定为“古文化”遗迹,当是定论。这里的遗迹均是人为,非神仙所为。
十四 悬棺 紫云,在鬼方的牂牁境,唐代,在这里置“降昆县” ,这是紫云建县的开始。现在,这里是全国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县。 这里民族习农浓烈,奇特的“悬榨” 就在这里。贵州紫云县格凸河上游,燕子洞与穿上洞之间十二公里的河岸,百米高的悬崖上,有一群悬棺。这些悬棺,有的安入洞内,有的半悬于洞口,有的半嵌于岩缝。这些悬于高崖的棺材,虽年代久远,但仍灰暗中显出黝黑.阴森显得恐怖,云雾随阵风时绕时离,若隐若现,河水深沉碧蓝,静极阴冷,十分诡异,身入其境,往往不寒而栗。是什么人葬的呢?什么时候葬的呢?为什么这样葬呢?这是今人一直在追思的问题。 有学者推测,这些悬棺,是唐、宋时苗族先民葬的。因为在贵州这一地域,龙里县的摆省果里,一个大山洞里,也发现了安放着的几百具苗族先民的棺材,考古界称之“洞葬”。格凸河的悬棺洞葬属于此类。但这推测很快又受到质疑,因为在巴蜀地域也发现不少的悬棺。据考证,这些悬棺是春秋时当地僰(bo)人葬的。实地考察格凸河悬棺的学者在洞的下层发现了春秋时的箭镞。由此推断出这是僰人春秋时南下安放的,之所以放于高崖洞口,是让逝者魂灵早升天界。 史载西南地区早先的居民为“百濮”,后称“百越”,汉时称“西南夷”。“僰人”、“巴人”、“鳖人”之称都是“濮人”的转音。南下的僰人进入鳖邑(今遵义)被称为鳖人(土家族等先民),在唐宋时这里称“播州”,“播”是“僰”、“巴”、“鳖”的转音。苗族先民(九黎)那时还居楚之三苗地(洞庭),还末进入武陵,只是到了唐宋时才有“武陵蛮”之称。总之,各说各有据,各说各有理,读者始终是扑朔迷离。
十五 神奇药草
前面说到“夜郎”地,是指这一带地域,因地理环境(史载“多雨潦”,蚊虫孳生),居民用自已的语言名之yelang,汉字记音为“夜郎”。如此恶劣的环境,居民是很难以生存下去的,但他们在这一地域却安然无恙,舒适生活,繁衍子孙。这完全得益于这里的大自然恩赐___神奇药草。 这种神奇药草在不少民族村寨,许多人家仍然传承。关岭县有个布依寨叫“仰木窝”,六月天,一到傍晚,门外蚊子成群,咽咽嗡嗡,叮咬人,让你坐立不安。但当你走到韦文开家里却十分安静,在他卧室里,不点驱蚊香,不安蚊帐,却一个蚊子都没有,你可以安然入睡。我是亲自体验了。不信,你就亲自去体会验一下,很是神奇。 这种叮咬人的蚊子,当地布依人叫“尖嘴蚊”,也有的叫它“长脚蚊”(在生物学上要分种类,如“按蚊”、”伊蚊”……等,有上百种)。这些蚊子不但唾液里有毒素,还会传染各种疾病。在贵州,过去常见的蚊子传播疾病是“摆子”,之所以叫“摆子”,那是得了这种传染病的人,六月大热天,也冷得发抖。现在,防疫识普及了,这种蚊子传播的疾病(虐疾)不见了。 还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黑细蜢蚊”(生物学上不叫“蚊”,属“虻”类),最毒。听说,一万个“蜢蚊”里有一个是毒王,人被它叮咬,如不及时送医院抢救,只有死,不得活。如叮在你手背上,马上起青包,痒到腋下,传遍身;如叮在脚背,即起青包,痒到胯下,传遍一身,接着发高烧,似重感冒,神智不清,不能言语。曾有被叮咬的人,因神智不清,不能言语,被当着感冒发烧误治而失去生命。前年,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打通寨的“x某”老人在田埂边放牛吃草,不慎被这种“黑细蜢蚊”叮咬手背,一个青包,痒遍全身,接着发高烧,失去知觉,不能言语,经医院全力抢救,花了八万多元医疗费,才把人抢救过来。 这种还不得小米粒大的一个黑点,毒就么大。就连一条千斤多重的大水牛被叮咬,也会遍地打滚,难得活命。在久雨转晴或久睛要转雨的傍晚或早晨,这个毒王就带领它的“兵”在古树巅聚会,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烟雾绕树飘行,一会儿飘上,一会飘下,一人会飘东,一会儿飘西,飞低了,到你眼前,有的还会有钻进你眼睛里,人称“日眼蚊”,实在令人讨厌! 这里的人们在生活中,也摸索出与毒蚊作斗的经验。在山坡田野被毒蚊叮了,用手摘一些蒿叶(苦蒿、青蒿、黄花蒿、茵陈蒿以及艾蒿等蒿类的叶)搓出汁液敷在叮咬处,过分把钟,再敷一次,就不痒不痛了,到第二天肿也消了,全癒了。简单,方便,又有效。 这是外用药草,如果是中蚊毒,全身发烧,还可就地折些桂枝(金桂枝最好)放在开水里泡几分钟,等温了喝下一杯,也就退烧了。 “夜郎”地是以“多雨潦”(潮湿多雨水),蚊子孳生而得名,毒蚊之害只算“百害”之一。这里还有必要警醒外地来黔野游的旅友,特别是野外宿营的旅友,要小这里的蚁蛇。 这里的蚁个不象云南高黎贡山原始森林里的黑蚁那么肥大,只有它十分之.一,但毒性不亚于它。黑蚁的毒不算大,这里还有人用它来泡酒饮,说可以治风湿。但白蚁、黄蚁、红蚁、飞蚁毒性可大了。特别是红蚁,被他伤了,可要老命的。据有防范经验的医生介绍,中了这红蚁毒,唯一救命的只有用血清,在郊外野游,你去哪里找血清啊?但只要你随身携这里生产的一小瓶MSNL_30ml清肤液(清蚊毒喷雾液),就可以百事无一忧了。(见实照)
这里的蛇,水蛇毒性最小,夏天,在野外河里游泳,可以捉它几条在手里玩玩,即使被它用牙齿破伤,问题也不大。但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脆蛇……,你可别去招惹它了,它对人可不会客气的。这里植被青葱,还藏着一种看似很温顺的蛇,当地人叫它“竹叶青”。它常盘在绿色叶面上休息,一动不动的,跟叶一样绿色,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它,但它亲你一下,那可不得了啦,那是要命的啊! 但不管是哪一种毒蛇,都尊重这里的居民,常常敬而远之。因为成年男女,他们手里都握有一具“品味器”。 当你作客,到了这里的人家,你一坐下,第一步是给你敬茶;第二步递给你“短枪”(年长的,递“长枪”),品尝他亲手培植的佳品,吸纳清香。一般来客都是近邻乡友,很熟悉使用这品味器。你是远客,没经过培训,你可受不了这个大礼!那可是有诀窍的:“一要枪膛空,二要弹药松,三要明火点,四要扎(吸)得凶”。当你熟悉了(掌握诀窍,也就几分钟),只要扎几口,蚊子就飞空;上山喷几口,蛇虫不见踪。 北方人叫“吸旱烟”,这里的人叫“打枪”,云南那边不同,叫“抱烟筒”。你们不要只听一边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其实,里面学向可多呢!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烟,是外烟,传入中国也才两三百年,我们传习的可是老祖宗几千年的绩成啊!吸这种“仙”气的人,的确是“吞云吐雾”,不少人都还是长寿的。长期抱这种“枪”的人,如果你被蚊子叮了,他吐点口水给得放上面,都是好药;如果你和他在野外劳作,不小心被刺拉伤,或被芭芒草划伤,他袷你淋点小便,伤口都不会发炎感染,且很快就好。一般人的唾液、尿液是不行的,用医生的话说,是要“感染”的,用了是要出大问题的。历史上称这里的人为“南蛮”,正是因为虎狼、蚊虫、蚁蛇都害怕他们。 现在这里操长短“枪”的人減少了,自种不用化肥的土烟源萎缩了,前辈用烟味驱蛇赶蚊的老经验不再时用了。但有些有独特疗效的药草还是大有开发前景的,比如防腐、消炎、退疤痕的“红藤液”,虽是草药根淬取液,但效果很理想,看实图用药前后对比:
.(图一):
这是患者用切割机锯柴,用左脚踩住柴条,右手持鋸下锯,因风吹裤管摆动,被旋转的锯齿缠住裤管,锯齿锯入胫骨。这是在贵阳金阳人民医院外科手续缝合的实照(有病历记载)。
(图二):
使用药棉复盖伤口缝合处,喷以“红藤液”,保持湿润,两周后,伤口结疤脱落,伤口平合,无凸起疤痕。 这种“红藤”的药效,如能很好地利用现代的新科技加功提取其药用成分,它不亚于“青蒿素”拯救成千上万虐疾患者的功能。它将展现它的独特疗效,它可替代现代外科消毒杀菌的“碘酊”,其促进伤口愈合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其愈合面的平整度将超越以往的“去疤灵”!
十六 心灵的呼唤
花美在鲜艳 人美在心灵 “亚洲文明之灯” , 这是考古界嘉给贵州的一顶桂冠,名副其实。从古至今,这文明之地,确实出了许多心灵美好的人! “窥一斑知全豹 历半山了全境”,略举几例你就知道贵州人的才智和美好心灵。 骑龙才人——周渔璜 开创大清盛世的康熙皇帝,身边有一位专为他讲书解史的詹事府詹事,他就是出自贵州青岩骑龙寨的文学才子——周渔璜。 他常伴皇帝在右,自然招来群臣的忌妒。他们当着皇帝的面洗:“贵州蛮荒之地,无人才,顶多就是读到一点《三字经》而已!”周渔璜郑重地当廷反驳:“贵州山明水秀,人材辈出,饱读经书,著文联对,样样精通。就连乡间未读过书的百姓都会出联作对!”康熙疑惑,暗旨大臣派员到贵阳探访,来员到了贵州贵阳甲秀楼旁边,正遇一乡间农夫挑担过路,上前三步挡住去路,凝视甲秀楼随口说出:“一楼八点角九翘”,转而目视农夫,农夫挥挥手,示意他让开,不要挡路。来员回京如实禀告:老百姓根本不会对联,群臣指责他犯了“欺君之罪”。周渔璜不慌不忙地说:“对联已经对好了,只是你们无知罢了!”康熙问:“怎么对的?”周渔璜说:“人家不是已经挥手示意了么”?!“五指三长两短”。康熙哈哈大笑:“贵州乃人才之地”!周渔璜是贵州大山里出的人才,他精明能干,曾参编篡至今最大的字《康熙字典》(收录汉字47035个)他主持校勘与释义的工作,因劳累过度,过早地离开人世享年49岁。 勤政为民——丁宝桢 不论是哪个国家,也不论是什么体制,政府里都得有官。这官说好当,也不好当 。“官有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你说好当不好当?! 丁宝桢——贵州平远人(今织金),官至山东巡抚、四川督。“民为国之本” ,“保民”是他为官的理念。“廉则吏不敢欺”,“勤则民不敢遁”,这为官的真谛贯穿于他的一生。 1871年黄河山家林段决口,地方官员推诿拖延,巡抚丁宝桢闻讯,带病出巡,亲赴抗洪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抗洪筑堤,栉风沐雨,在堤奋战两月余,成功堵住了决口。 1876年,为保成都平原水旱无忧,他大修都江堰。十一次亲赴工地,改竹笼结构为条石砌筑,疏浚河道70余公里。他还将工程余款两千余两修建便民廊桥——普济桥。他是一人“勤为民事,谋民福祉”的好官! 水族才俊——潘一志 三都县三洞乡梅山寨,是一个潘氏象族聚居的寨子,1899年,潘一志就出生在这里,从小受祖上书香门第的熏陶,长大成了一个有志向担当的才俊。 1935年,他任荔波县二区区员,发现县长韩知重贪污盘剥百姓,毅然收集材料,发动在贵阳、独山就读的同同,掀起“捣韩运动”。他不顾韩知重县长的威胁和迫害,亲。自到独山专署告状,以铁的事实,扳倒了县长,为民除了一害。 1942年,荔波具长段叔瑜编造假案,致使几十名无辜百姓含冤入狱。潘一志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为百姓中冤,终于冤案拆除,罢免了县长。 1944年,日军进犯荔波城,县长陈企崇弃城逃跑。潘一志不顾家人安危,立即组织“自卫委员会”,安定民心。 1947年——195年“平生不与民争利,面向荒山刮地皮皮,潘一志弃官为民,在擦耳岩开荒种地,自食其力。 .. 新中国我立后,潘一志投身国家建设,在任第四界政协委员时,极积提案,推动三都水族自治具的成立(1957年)。 他用锄头与笔,铸就了国家与民族的魂,不愧是水家的才俊! 水族精英——邓恩铭 邓恩铭,贵州荔波县人,水族,1918年赴山东求学,积极从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命。 1921年,参与创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山东首个共产党早期组),同年7月与王尽美作为山东党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时年20岁)。 1923年受党组派遣,赴青岛创建党团组织,任党组书记兼团支部书记。 1925年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因叛徒王复元告密被捕入狱,在狱中仍顽强坚持革命活动,1931年4月5日就义,时年30岁,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安顺刚骨——王若飞 1896年10月11日,一个新生命在安顺城北王姓家里诞生。 年幼时起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 入学后,少年怀大志,受木兰辞“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鼓舞,向往在代英豪,驰骋沙场,“度若飞”,故自名“王度”,字“若飞”。 1918牟3月,随舅父黄齐生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阅读到十月革命资料,接受了革命思想,步入了革命征程。 1919年10月赴法国求学,成为勤工俭学的一员。受《共产党宣言》影响,政治上成熟起来,1922年夏秋之际,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23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苏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后,1925年4月回国参加党中央工作,曾任豫陕区委书记、中央秘书长丶江苏省委常委等职。 1931年11日21日,在包头不幸被捕。1937年8月出狱后,继续担任党内重要职务。1944年参与“国共和谈”,直至“双十协定”签定。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 他立志“一切要为人民利益打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拿希换水——黄大发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因三重大山阻隔,长期缺村水,民只能种包谷(玉米)、洋芋,人年均粮食不足200斤,是一个极其贫困的自然村,黄大发就出生在这里。他从小就父母双亡,全靠乡亲们接济长大,1959年入党当上了大队干部,立志要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 他带领乡亲们爬绝壁,凿沟渠,不管是晴天雨天,不论是酷暑寒冬,旱地里的庄稼一种完,他都奋战在这“天渠”上。 这“天渠”就是他的“命”,他一干就是三十六年,从青丝到白发,他耗尽了青春,用尽了心血,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请泉经“天渠”流进了干涸千年的土地,流进了村民的心里:“有了黄支书,才有我们今天的白米饭!” 黄大发“拿命换水”的事迹拍成电影《于渠》,广为传颂,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永放光辉!
心灵美好的贵州人,数不清,他们为民奉献事迹,道不尽,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