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篇文章的起源是一位读者向我倾诉,归纳一下,大意是说逢年过节,老是被迫参加一些莫名其妙的亲戚聚会,很多亲戚根本不熟,很尴尬。但要是不去,会被父母说没礼貌;去了玩手机,会被说没家教;去了随便应和几下,觉得自己都假得想吐;认真跟他们交流,又觉得句句都在浪费时间,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此事先按下不表,开篇先跟读者们分享一件小事情。
前几日,我去看望父母,听我妈说起一件“烦心”事儿。
我妈说:“你那个A哥和他老婆离婚了,原来他们分居好多年了,一直为了面子没对外讲,这次为了邀请你爸去调停,不得不说了。”
我顺手拿起个橘子剥着,翻了翻白眼:“他离婚关你们什么事儿。”
“当然是有事啦。”我妈露出一副很不可思议的神情,“他也算是你哥,叫你爸舅舅的,一家子能帮就帮一下啦。”
我有点无力吐槽,嘀咕了几句:“一年也不见一趟面儿,名字都快忘了,哪来的一家子……”
我妈显然是没想到我会这么说,愣了一下说:“那再不见面儿也有血缘关系,毕竟也是亲戚,亲戚的事儿怎么能说不关我们的事儿呢?”
我决定放下另一只本准备拿起来的可怜橘子,先来给我妈捋捋思路。
“你们跟他碰过几回?”
“倒是没几回,可跟他父母关系好啊,这你也知道的。他父母最近一直托我们说和说和,我们怎么好推托。”
“那说明不是因为亲戚关系,是因为你们相处得好,所以你们想管他们家的事儿。”
“相处得确实不错,主要还是因为亲戚关系啊。”
面对不依不饶的我妈,我只能选择“速战速决”。
“现在如果是B亲戚家(关系不好的一家)有这事儿,你帮不帮?”
“那当然不帮,谁会管他们家事儿啊。”提起B亲戚家,我妈语气中都透露着厌恶。
“他们家跟咱也有血缘关系啊,怎么就不帮了?”我继续给她“下着套儿”,“那如果换成是C朋友(我爸的死党)家出了这事儿,帮不帮?”
“那你爸肯定帮得比谁都快。”
“你看,你自个儿就告诉我了,到底‘亲戚’和‘朋友’哪个关系才是作出‘帮忙’这个决定的依据。”
我妈……
02
我妈是“捋顺”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亲戚”是从哪儿来的。
亲戚,分为亲和戚,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它的含义很广,只要跟你有血亲或跟你的血亲有姻亲的都是你的亲戚。这还不止,很多地方将亲戚的亲戚也归类为你的亲戚,这个含义各地各表,本身就比较模糊,所以法律上也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亲戚关系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概念都是因需求而创造的。原本动物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顶多直系亲属之间可能会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可人不同,人懂得合作,知道“抱团取暖”才是提高集体存活率的好方法。那“抱”谁呢?最方便就是“抱”那些离自己最近的人呗。
由于那个时候谈不上什么交通,所以基本在哪儿出生的人就在哪儿想法生存,交流方式呢,也比较原始,自然就极少有人口流动。因此,在一个地方一起生存的多数人之间都多多少少有点儿血缘关系,“一大家子”的概念就这么形成了,之后就形成了族,有了族长、族人的概念,这时团队就庞大起来了。
族的概念和亲戚类似,都是为了生存而聚集起来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面对困难、抵御外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打死也不愿被族人驱逐到外地去的原因,因为外乡人在哪里都不受信任)。
但是族也好、亲戚也罢,这些“关系”都是生产资料极其匮乏、生活方式极其原始的那些个年代的特定产物。人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和信息流动,社会分工又比较粗糙,这就让个人价值的变现变得极其困难,所以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不得不依靠着这些“关系”来生存。
如今呢,不管你会干点啥,几乎都能让自己的服务匹配到相应的需求,同时也能轻松兑换到你想要的任何等值的东西(这个过程以后还会更容易)。因此,现在的人不需要抱团,不需要取悦他人,靠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这些“关系”也就成了无根之水,没有了存续的基础。
03
那么现在我们还在“走亲戚”,走的是什么?其实走的只是一种习惯,走的只是一种回忆。
既是对旧时光的感怀,同时也带着些许对那些记忆的淡淡感伤。
但“感怀”毕竟还是难以替代“舒适”。君不见现在关系好的“亲戚”和“朋友”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而那些不太好相处的亲戚呢?夹杂在其中也只会使整个聚会的气氛变得不和谐,久而久之,很多也就没再走动了。
因此,我们现在走的只是“朋友”。
理清了这个理儿之后,我们再回到文首那位读者的“苦”,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如果亲戚里有你的“朋友”,你们大可以自己组建小聚会,不必再纠结于“一大家子”的伪概念中;如果亲戚里没有你的“朋友”,只有你父母的“朋友”,就大可一口回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要处,父母无权逼你去应酬他们自己的朋友。
这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