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第59章

曾仕强教授讲解记录

治人事天

老子告诉我们天道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你看天长地久,但是人是有一定寿命的,就是人再怎么样也没有办法向天地那么长久,那天为什么这么长久呢?其实老子是从为政和养生这两个方面做例子,来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把自己修的跟天越来越接近?完全相等是不可能的,但是越来越接近是可以的,他告诉我们你为政是要修道,你养生也是要修道,倒过来讲我们一个人,如果希望能够越来越接近天道,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自己修道,修道要从两个方面,一个叫为政,一个叫养生,那大家就讲了,我又不是公务员,我怎么会去为政呢?其实现代的人,每个人都在为政,为什么?因为政就是为人民服务,那请问你哪行哪业不是为人民服务呢?这是现代人应该有的觉悟,为人民服务不完全是政府官员的专有职责,我们也有份的,这叫社会责任,只要你有为人民服务的心,你就可以修道了,养生也一样,养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活的久一点,那你绝对达不到目的,我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修道,有更长的一点时间,我才能修得更好,这个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原文

冶人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谓早服

早服 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

你为人民服务,就叫治人,你养生就叫事天,你倒过来你就知道了,我治人不是想管人的,我治人,我只是想为人民服,我事天,不是我想跟天老爷拉好关系,他给我一些好处,不是,而是为了我自己修道,治理人事,事奉天然,一个为政,一个养生,这就是道场,就是我们修炼的地方,只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一个字而已,莫若啬,啬是什么意思,啬就是寡欲,归常,要归到正常的常。再高深一点去解释,就叫做深藏不露,就叫做内敛,就叫锋芒不毕露。很多年轻人就是锋芒毕露,为什么?为什么要深藏不露?为什么要内敛?为什么不能锋芒毕露?答案很简单,就是不要耗尽你的才气,你看很多人年纪轻轻才气都挥尽了,一定是短命的,治人事天,是我们修道的两大领域,莫若啬保养自己的元气,你这样才能生生不息,夫唯啬,是谓早服,才能够让我们怎么样,提早服从于道,你整天在那里表现,然后自己得意忘形,你就迷失了自己,你还有时间l修道吗?很多人讲赚钱还来不及,哪有时间修道。一辈子变钱财的奴隶,你没办法修道,工作做不完,还有时间修道。你都把你的缺失说出来了,只是你不知道这是缺失,你还觉得这是你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没办法了。

早服,就是让你自己及早的服从于道,降伏自己的欲望,你就好了,这就叫啬,啬,你才能够复回于道,越早越好,所以为什么加上一个早字。易经有一个复卦,小父母挂,乾坤大父母挂。它告诉我们不远复,就是你做错了,不要跑的太远,不要太离谱,稍微有一点错,马上拉回来就叫早服。

原文

早服 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

无不克

则么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何以长久

老子说早服谓之重积德,重就是多,就是把你的德行积累起来,积德是要一步一步来的,由少而多,由浅入深,慢慢的加重,重积德则无不克,你只要德行越来越重,累积的越来越深,你就无不为,就慢慢体会到这个无为好像真的可以无不为,否则你不是不相信,就是照抄,照说,没有很深的感受,因为你总想有为,你总觉得无为是骗人的,无为是说好听的,有为才是真的,你自己体会,要实践,有为的力量再大也有极限,只有无为的力量是没有极限的,就这么一句话就解决了,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如果你把无为的力量发挥出来,到了无不为,那就不知道极限在哪里,因为感觉是无限的,‘无",你知道我已经穷尽了,我再也没有办法,我全身力量都用光了,我们常讲,吃奶的力都耗尽了,很多人是这样,那就是你喜欢有为呀,你看不起无为。

原文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接着说,莫知其极,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你无为,结果发现无不为,他的力量,比有为还大,大到什么样,大到没有极限,你大到没有极限,你自然而然就会被推到君王这个位置,那是天定的,因为那是大位,你就可以有国。这个时候你还要用无为来治国,你才是掌握到了根本。母,这个就是治国之道,也是治国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一个字,生字,照顾老百姓的生活,整个国家充满了生气,同时,这个生是从虚来的,你要虚,他才长久,这样实他就不会动了,那个气就不动了,不动就不生了。你很自然而然地登上大位,这个时候你用道来治国,你就可以长长久久,这个时候老子就把它叫做深根周柢,也就是我们常的根深蒂固,就是基础很稳,可以放心地去做,长生久视之道,也就是长远的和平发展,持续的绵绵不断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的大道理,这个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回到第16章去看看那一段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就是在讲这个意义,就是在讲这个一以贯之的发展,天长地久,就是长生久视,他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玄同观的一部分,大家最好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耳朵去判断,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