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人呢?
郑委老师说过一句话,特别能帮助我们修炼成温暖的人,那就是“先关注人,后关注事”。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很多人却没有真正去思考为什么要“先关注人,后关注事”。这先后顺序有什么区别吗?关注人与关注事有什么区别吗?更没有人真正认真按照这个方法更没有认真按照这条方法去实践,如果不能在行动上做到,就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比如下面一位家长分享的:一天下午大约三点多,我突然接到女儿从学校打来的电话。女儿说:“妈,我刚才在上篮球课时摔倒了。”我赶紧问:“那妈妈赶快带你去医院吧。”“不用了,我上节课已经去医务擦了药。”我又问:“那我现在去接你回家?”女儿说:“我应该可以骑车,需要你接我时,我再给你电话,我要上课了,再见。”
我放下电话,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仔细想:女儿为什么要给我打电话呀,还有一节课,她们就放学了,她既不让我接,也不需要我带她去看病,她为什么不等到放学回家以后再跟我说这件事儿呢?我想了又想,突然一下,我想到了:虽然医生处理过脚伤,但上一节课女儿一定是被疼痛折磨得很难受,所以才会忍不住想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这是在向我索爱,希望我能感受到她的不容易,心疼一下她,只是她不会真实地表达她的感受和需求,不会诉苦,只会讲事。
想到这里,我恍然大悟,特别后悔,我只关心事了,却未感受到她的需求!作为妈妈,我应该第一时间去关心她疼不疼,给她一些温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先关注人,后关注事”的真正含义:关注人,会让人感觉到温暖,会让人感受到你很在意她,关注事,只会提供解决方案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心里需求。
可是大概一个月以后,我又犯了错。那天,我又接到了女儿电话。女儿说:“我那次受伤的脚又崴了。”我脱口而出:“怎么又崴了呢?”女儿马上说:“妈,没关系,不是太严重,我明天还是可以去远足活动的。”听到女儿的话,我突然醒悟了,我又错了,我明白了女儿为什么要给我打电话,我们两个人都很在意第二天的远足活动,一年才有一次机会。刚才我听到女儿又崴脚的那一瞬间,远足不能去的担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结果我就看不见女儿的疼痛了。
而女儿也有这种担心,她自己扛不住担心,就打电话说心里才好受。这时,我从担心中走了出来,看见了女儿,我就告诉她:“宝贝,放心,妈妈明天开车陪着你,你走多远算多远,实在不行,就上妈妈的车。”女儿说:“不用,学校有救护车。”我又问她:“脚还很疼吗?”
通过这两件事,我悟到学到的知识都是在脑子层面,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悟到。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特别顽固,一旦遇到事儿,可能第一时间会勾起你的恐惧,恐惧时大脑就会失去运转,就会让你忘掉你学到的新知识,凭着本能延续着以前的模式去做。也只有经过反复的犯错、觉察、反思、总结,你才能养成新的习惯、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行为。
郑老师经常说:“人有心才能给别人温暖。用脑子只能给别人逻辑,脑袋是无法给人温暖的。”意思是当我们用脑的时候只想着去提供解决方案,只关注了事情本身,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只有当我们有心的时候,才能关注到人的感受,才能察觉到人的需求,才能去满足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对方才能感觉到那种暖暖的爱。当一个人的感受被看见、被满足时,我们再用脑帮助他解决问题,那就完美了。
再举一个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例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女人抱怨丈夫,不懂得关心人,而丈夫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已经很关心太太了,为什么太太还感受不到自己的关心呢?其实,这是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男人是理性思维,女人是感性思维。比如说:太太今天生病了,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特别难受,想休息一下。先生下班回到家,看到太太躺着就关心地问:“怎么了?”太太说:“我病了。”先生一般都会第一时间说那我带你去医院看病,或者问有没有吃药。太太说我已经看过医生了,药也吃了。这时丈夫就觉得没事了,已经关心过太太了,但太太心里不一定被满足,因为丈夫并没有关注到太太的感受,只是关注生病这件事如何解决,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女人是感性的,特别在意感受好,特别需要老公关注她的感受。如果丈夫能第一时间关注太太哪里不舒服,摸摸额头还热不热,需要吃点什么,再陪着坐坐聊聊天,拥抱一下,心疼一下太太,那太太就会很满足,感受到丈夫的关心和温暖了。
上面几个案例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温暖的人,那就“先关注人,后关注事”,也可以这样说“先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再关注事情怎么解决”。顺序如果做错了,给人的感觉就完全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