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2016年度中少数的几部优秀华语电影,影片自上映以来就获一路好评,女主角马思纯和周冬雨也凭借此片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即将颁发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此片更获11项提名。
这部影片好在哪里?我认为最出彩的地方,是这部影片拥有一个青春片少有的主题,并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和重构故事链,来深化主题。
影片主题
关于影片《七月与安生》的主题,不同观众观看后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闺蜜间为了男人的撕逼大战,甚至还带入角色:如果我是安生,断不会收家明给的礼物;如果我是七月,一定都不介绍家明与安生认识……还有一些观众认为这是对女性两种性格的探讨,七月温顺贤淑,安生古灵精怪,七月追求安稳,安生向往自由,经过与家明的爱恨情仇,两个人交换了性格、交换了人生。
我非常认同上述看法,这部电影好看就好看在,不仅有精彩的“闺蜜内战”、还有对女性性格、人生的探讨。同时,影片其实更近一步,讲述了两位不同性格的女性追求“自由”的故事。
什么是自由?它很难被描述,但是看电影,我们可知其含义。
这个追求自由的故事,开始于家明的出现。
在这之前,七月与安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安生带七月打碎消防铃(当然打碎的过程是七月完成的),七月为安生提供温馨的“家”,安生根据意愿考取职业学校、在酒吧打工,七月按部就班上普通高中。
家明的出现,让两个姑娘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由。当七月在山洞里偷偷发现安生与家明的暧昧时,为了保持与安生、家明的稳定关系,七月只能装作不知道,和一个并不是那么爱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安生为了保持与七月的良好关系,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七月与家明,离开七月与家人给的温馨的“家”,却忍不住偷偷收了家明给的礼物。这个阶段,两个姑娘不得不做出选择,但是她们并没有意识到,以为这样做就是为了对方好。更有趣的是,此时的安生恰恰以为离开是一种自由。
长时间的失去这种自由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幸福。七月希望通过按部就班的生活,与四个家长合力将家明绑在自己身边(所以在家明提出想去闯一闯的时候,七月才会如此生气。),这个时候的她并不幸福,但这时候的她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能和家明在一起。阅读安生的来信,看到安生不用考虑考大学、找工作,不用考虑如何拴住一个男人的心,七月渐渐开始羡慕安生“自由”的生活。
但是安生的生活真的自由吗?为了让闺蜜过得幸福,即使对家明有好感,也知道家明喜欢自己多于七月(在安生出走的时间点),却不得不远离。在外漂泊的生活看上去是自由的,但是今天得靠看起来爱自己的摇滚歌手,明天得靠半路认识的摄影师,后天得靠20秒喝掉一大瓶红酒混口饭吃。看起来安生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把“心”放下的。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安生还是回去找七月了。
七月失去的,是离开“家”的自由;安生失去的,是回“家”的自由。
再次见面,没好过几天,七月与安生之间的矛盾就爆发出来。为了对方,双方强迫自己远离对方,却得不到对方的理解。
当安生与家明在北京再见面,当离开了七月的视野,两人都抓住了机会。
有人会说,是因为安生原来要结婚的男人出车祸了,才给了她与家明在一起的机会。其实电影有一个镜头给了解释,原来家明送给了安生红绳玉佩,再次见面时家明以为安生换了其它挂饰,但在车祸现场,当家明抱着情绪失控的安生时,晃动中发现安生佩戴的还是自己送的玉佩。我想,这个镜头的含义是,即使没有车祸,安生会在下一次、下下一次遇到挫折时选择与家明在一起。
家明离开后,七月还是希望通过电话、网络聊天来拴住家明。她借口自己不愿意出远门,希望家明常常想着自己,能常回家看看。终于有一天家明开始冷漠,七月敏感的意识到家明的变化,于是到北京一探究竟,原来是安生。
电影到了这里进入高潮。掀起高潮的,当然是两个女生的撕逼大戏。通过高潮,七月与安生的性格都开始转变,七月不再保守,她开始尝试主动出击处理问题:给家明一个月时间,来结婚,不来滚;在新婚前,她更是主动让家明在结婚当天消失。七月不再惧怕别人的看法,她决定离家出走,过安生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其实安生的性格转变要早于七月,常年的漂泊让她渴望有一个家,她开始越来越保守。通过售楼她傍上了大款,大款意外死亡后,有家明陪在身边。可是安生了解,与家明在一起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七月的出现,让家明决定彻底放弃安生。这时候的安生开始意识到,只有自己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她开始参加各种学习班,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靠自己,不靠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影片到这里,七月与安生其实已经交换了人生,交换的动力,来自于她们希望追求的那种“自由”。为此,电影给了三个结局。
结局一:七月怀了家明的孩子,独自离开家乡找到安生,两人冰释前嫌。在产后因为大出血而将生命停留在27岁,安生不得不照顾刚出生的孩子。这是故事的真实结局。
结局二:七月怀了家明的孩子,独自离开家乡找到安生,两人冰释前嫌。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七月生下孩子后就悄悄离开,把孩子推给安生。这是安生编造出来给家明听的结局。
结局三:七月来找安生,安生有了老赵,两人冰释前嫌,重新成为了好朋友。但是这次七月要离开,世界很大,她想去看看;而安生与老赵过着安心、稳定、幸福的生活。七月变成了安生,安生过成了七月。这是安生写在小说里的结局。
结局一是一个典型的青春片结局。青春谁不犯错误?七月为自己的错付出了代价。二、三结局是安生在结局一(真实结局)基础上的联想,这个联想基于七月生前与安生的对话:七月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后两个结局让影片没有局限于一般的青春片,而是近一步探讨了两种女性性格,讲述了一个交换人生的故事。
更近一步,交换人生的原动力,来自于两位女性对“自由”的追求。
看完电影,我们可以大概描述什么是自由了。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自由就是,可以轰轰烈烈爱一个男生,但不要丧失自尊;可以兢兢业业干一份工作,但不要忘记“诗和远方”;可以逍遥自在的四处闯荡,但要有一个想回就能回的家。自由就是,当我是七月,不要放弃变成安生的自由;当我是安生,不要放弃变成七月的自由。自由就是,在人生面临选择时,你有“能力”和“意识”去发现不止一个选项,而且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选项。
其实影片还有一个被删减的结局四。很多人认为应该把这个删减的片段加在影片结尾,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特别是如果我们认同追求“自由”是影片的主题的话,结局四加进来不仅不会深化主题,反而会让影片变的更像一般的青春类型片。
角色塑造
如果你认同“追求自由”是影片的第一主题,由追求自由产生的“交换人生”是影片的第二主题,那么影片对两位女主角的塑造则是这部影片成败的关键。
马思纯需要变成一个单纯、腼腆、温柔的乖乖女,在发现家明与安生暧昧之前保持这种特性,之后则渐渐开始转变。从与安生的书信交谈中,从和家明的交往中,马思纯需要让七月渐渐开始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厌倦,渐渐感到当前生活的不自由,但是现在还不能爆发,一直要忍着。一直到去北京,发现了家明与安生在一起,这个时候,马思纯需要让七月爆发,在面对夺走男人的闺蜜时,让七月变成一个成熟、果敢的女人。在爆发之后,马思纯唤醒了七月的“自由意识”,七月开始向往自由,开始敢于放弃一切。
周冬雨需要去感受一个从小就缺少“爱”的安生,这个安生必须从小就很有主见,做事泼辣,才能相对安稳的成长。在渐渐对家明产生好感后,周冬雨需要让安生内心矛盾,表面上却装作无所谓。在外漂泊的时候,周冬雨需要让安生明白,表面上四海为家的生活自由自在,实质没有一个安心的地方。于是,周冬雨开始让安生感到应该找一个人,安稳下来过日子。在七月发现了安生与家明在一起时,周冬雨需要让安生展现怯懦,不敢和七月抢。在发现所有人都靠不住后,周冬雨唤醒了安生的“自由意识”,应该让自己变强,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生活,才是真的自由。
有趣的是,影片为了凸显两位女主角“自由意识”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傻白甜”,始终没有“自由意识”的男主角。七月主动追,家明就和七月在一起,却经不住安生的诱惑;明明安生要走,非得送给安生自己最重要物件作为礼物;安生受到了打击,家明就全心全意照顾安生,却放不下对七月的承诺;七月让他来结婚,他就来结婚,让他逃婚,他就逃婚。甚至在得知自己有孩子之后,还问“我还能来看孩子吗?”整部影片中,家明没有主见,没有自我,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却反衬出两位女主角的成长。
重构故事链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演员们同样在卖力演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依然可以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以上两图取自视频:《七月與安生》影評_微劇透)
不得不说,一个好的切入点,会在电影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七月与安生以安生与家明的再次相遇为切入点,通过安生与家明看小说不同章节的过程,展开三人过往的故事。这个切入点会让观众一开始就了解到安生、家明还有他们口中的七月,是发生过“故事”的三个人,从而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在叙述三人过往故事的过程中,有一些前面发生的情节放在了后面来讲,例如是七月杂碎了消防栓,例如七月一开始就看到了山洞发生的一切。这样的叙事安排,让我们一开始只看到七月单纯、腼腆、温柔的一面,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渐渐复杂起来,需要七月变成“安生”之后,再讲述其实七月原本就具有安生的一面。
另外,在介绍过七月与安生的背景与性格之后,在家明出现之前,电影将视角先切回现在的安生,并且我们还看到安生带了孩子,这个孩子是谁?影片接下来才开始介绍家明的出现,这样的叙事让观众一开始就明白孩子一定与家明有关,是家明与安生的孩子吗?如此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在三人的过往故事快要结束时,这个神秘的孩子成为了推进剧情的人物。从孩子口中,家明得知小说是安生写的。在安生带着家明、孩子回家的路上,一些即将要讲述的故事的镜头片段闪过,将观众一眼就明白孩子是七月所生。那么七月去哪了呢?
到这里,电影通过安生的视角,在安生与家明的车内对话、安生的回忆、安生的写作中,我们看到了影片的三个结局。而此时的叙事安排是这样的,先抛出一个故事的假结局,七月生了孩子便悄悄离开;再抛出故事的真结局,安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观众经历过一真一假、一生一死的结局后,再迎来一个“假结局”作为电影的真结局。
看完影片,我想到裴多菲·山多尔的经典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们看到了不同时空的七月。但不管是哪个七月,都完成了对自由的追寻。
片源:微博@不只是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