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会错意的句子

    昨天,一个朋友喜得外甥女,我也跟着去看了两眼。说实话,不好看,毕竟才那么大点。但是客气的话还是不能少,我朋友就跟他姐夫说:“姐夫,你这上辈子的小情人,终于让你盼到了啊。”听完,他姐夫哈哈一笑,我也跟着微笑,可这心里怎么着都挺别扭。

    女儿是父亲前世情人。这话前几年特别流行,几乎在所有社交平台都被引用去评论那些晒女儿的父亲。可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很不对劲,甚至可以说,恶心。宣传这种关系,让今世的父女置伦理于何地?

    有人会举出刘墉的例子:

或许女儿真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吧! 所以,父亲会把女儿的男朋友看成敌人; 所以,父亲会在牵女儿走过红地毯时哭成个泪人。 当然,他也可以不哭,只是偷偷地哭; 他可以不恨,只是偷偷地恨, 恨女儿上了别人的白马。 会不会,父亲的不舍, 只是因为女儿有他妻子 年轻时的影子, 使他觉得又寻回了青春? 会不会,当有一天, 女儿的父亲死了,丈夫老了, 女儿在自己丈夫的身上,又见到老父的影子。

      这是刘墉在《一生能有多少爱》里的感言,很感人不是吗?一点都不,明明是至亲至爱,面临离别,非要扯到情人上面,还把女婿当作情敌。这种委婉地抒发父女情深,在我看来,就是下流。而且这话曾被弗洛伊德用来描述那些乱伦、恋父、处女情结的表现,现在我们却用来抒发真情,不觉得尴尬吗?当然,如果你非要拿来用,我也没办法,但求你别遇到满堂的微笑才好。

      其实像这种一知半解,然后到处引用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年元稹悼念发妻韦丛,写《遣悲怀》计三首,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经常用来形容家庭贫困,夫妻便做什么都不顺。其原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意指离别之恨都有,共同历经贫贱,会更觉悲哀。

      还有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描写痴心的诗,这些年来一直被拿来赞美老师。

      道德经里有句话,经常见于各大网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后接着的就是主角对天地的批判,发誓要逆天改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角看透自然变化的领悟能力和胸襟气魄。只可惜,这刚好原意背道而驰了。老子本想表达一种天地无为,不管万物的心态,却被误解为算计众生。

      有的人会说,文字不过是拿来表意的,何必这么较真呢?这些意思都是约定俗成。

      其实这种思想并不少见,不过,当我们真的喜欢一些句子,为什么不肯花点时间去了解了解它们呢?你如果知道《渡汉江》的写作背景,和宋之问的为人,你还愿意一次次引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把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吗?

      我并不觉得这些属于引申意义,很明显有个成语更适合——  一知半解。世界文化的宝库足够充盈,足够我们去宣泄情感,我们没必要抓着这些畸形产物不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年8月3日,我们家辛巴(叶子轩)即将满三岁,作为父亲想着为孩子做点什么,思前虑后的就有了这个文集的诞...
    人随心动2017阅读 4,206评论 2 1
  • 早起推窗,不觉喟叹,庭前绿树,积雪盈枝,百般思虑,念及沙柚之甘甜,遂至檐下找一竹竿,几经敲打,地上积雪三两成堆,不...
    经年雨阅读 3,55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