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北京那天,我清晰地记得,是2001年的7月15日,我在北京申奥成功日(7月13日)傍晚从家乡出发,过得两日,抵达梦中的北京。
在那个骄阳似火的下午,我抵达了北京西站,坐332路公交车,操着一口蹩脚的带着浓厚的赣南客家话口音的国语,向售票员打听北大西门在哪一个公交车站下。终而探得清楚。于是,在颐和园路北口下车,直直地走向北大西门对面,映入眼帘的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看到这座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的金碧辉煌的带着古典韵味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大门,我确信,我来到了——我梦中的北大。
进入西门,正前方便是白色的校友桥,三孔石拱,精心修砌,桥身略带弯曲,桥下碧水悠悠,各种颜色的鱼儿纵横游弋,煞是可爱,令人驻足,流连忘返。循桥南望,远处荷塘垂柳,翠壁回廊,那便是勺园,据传为明朝大书法家米芾所建。
过得校友桥,放眼东望,便是贝公楼草坪,华表、银杏呈对称状,两边是外语、化学两教学楼,也对称,这使得位于中轴线上的贝公楼更显气势。贝公楼现名办公楼,是北大校长办公地,与北大西门一样坐东朝西。贝公楼后是一大片树林,树种名目繁多。东北侧,一条小溪,蜿蜒着,东流去,它的尽头,是一座几块大石平铺的小桥,桥的东面,便是大名鼎鼎的未名湖。
办公楼小广场的北侧是鸣鹤园。它旁边的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它于1993年5月开馆,由北大和美国友人阿瑟·赛克勒博士合作建成。
从博物馆向东北方向走,是红湖及其建筑群。红湖岸边是生命科学学院办公实验楼和考古文博学院教学办公楼。前者是著名学者陈章良领导建立的,后者则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新家。从红湖继续向东北,小路曲曲折折,两旁是镜春园。此段风景在北大校园很特别,风格古朴。置身其中,颇能领略一番“曲径通幽处,胡同花木深”的意境。
一路行去,连接着红湖的,便是一条小小的河。当它流经到大湖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仿如置身王府大院,此处便是朗润园和致福轩区域。朗润园建筑群自成一体,是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风格。此处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学办公地,是经济学家云集的地方。
镜春园南端是全斋。全斋与南边的健斋、体斋以及体斋往西一字排开的德、才、均、备四斋,合起来就是“德、才、均、备、体、健、全”斋。整齐排列在未名湖北岸的“德、才、均、备”四斋,在民国时期是男生宿舍,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北为阳”之义,现在此处是北大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办公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