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年的上半年,我尚未辞去安稳的工作,优哉游哉地在大学做老师。
某次下课后,我在讲台右侧的桌子收拾东西,打算下楼去食堂吃午饭。
准备起身之前,走过来一个小姑娘,及肩的长发,腼腆地朝我微笑。
平日里上课的班级很多,学生也多,加上我又是一“脸盲症”患者,所以要么压根记不住学生的脸,要么名字和脸对不上号。
我叫不出这个小姑娘的名字,甚至连她的面孔也并不熟悉,只得也对她笑笑。
她找了一把空椅子坐在我身旁,说:老师,其实你上课问的很多问题,我是知道答案的……上大学以来,班上同学对于课堂提问一向不活跃,几乎没有人主动举手,很多时候自己想举手,又怕太突兀,总觉得和别人不一样不太好……
听完小姑娘的话,我明白了她找我交流的用意。想认真学习,想和其它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同学不一样,却又害怕因此不合群,该怎么办呢?
02
其实,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历经高三的魔鬼式苦读,欢天喜地踏进大学的门槛,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大部分人自然是没有学习动力的。吃喝玩乐自然而然成了很多人大学生活的主题,至于各种考试,满满都是套路,只要卯足劲爆裂K书几日,基本都是可以通过的。
在大家都把学习当副业的大环境下,想认真学习的那部分同学中自然有一部分人会放弃坚持自我,选择随大流。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告诉你“合群”才是对的,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似乎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是怪胎,你不合群,就是你的问题。
那么,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你所谓的“合群”是自己真的想那么做,还是只是为了不被孤立才勉强自己去合群呢?费尽心思去合群真的好吗?
03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也听到过身边的人叨叨:那个谁谁,吃饭上课什么的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好不合群,没人和TA玩吗?
但事实的真相是:被说不合群的那个同学的人际关系蛮好的,身边人对她的评价也挺好。她之所以做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不过是追求时间效率罢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今天决定去图书馆K书,那么在你决定好的那一刻就可以背包出发了。但如果你计划约一个同学陪你一起去,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情形:
同学A:又不考试,图书馆有什么好去的,别去了,来一起看剧吧!
同学B:好呀好呀,我也正好想去,不过我还有点事,半小时以后再出发可以吗?
这样一来,要么你的看书计划搁浅,要么你得再等上半个小时再出发。
时间就在你“约人”的过程中凭空浪费了,一天可能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如果是一年两年呢?这些无形中浪费掉的时间,可能足够让你踏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你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去做,非得炼成个极端的“独行侠”才好。像逛街看电影郊游这些娱乐性的活动,自然是需要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的。
不过,你仍然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合群”这件事。如果你做的事本身是对的,那不需要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坚持,刻意迎合,任何事情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
04
学生时代,我一直都保持着早起晨读和学习的习惯。
大学那会,我的几个舍友都是蛮乖的姑娘,生活作息什么也都很规律。所以无论是我坚持早起,还是业余去泡图书馆,其它舍友都从不说什么,大家各自做着自己的事……
到了研究生阶段,画风一转,和我同屋的三个姑娘都是颓废型的。一个整日打游戏,一个成天追剧,还有一个日日和各种网友远程嗨聊。
她们的生活作息极其不规律,基本都是晚上熬夜到很晚才肯上床合眼,早上睡到日晒三竿也不起床。
刚开始那一阵,我特别苦恼,一向按时睡觉的我经常被嘈杂的声音吵的睡不着不说,早上早起还得小心翼翼不敢发出声响,生怕吵到她们。
一个姑娘说:你每天早上起床走路那鞋子啪嗒啪嗒的声音太响。
另一个姑娘说:起那么早干嘛,别起了,和我们一起睡啊,太不会享受生活了。
她们的话也曾让我内心有过一丝的动摇,我在心里反问自己:还要继续坚持早起吗?还是和她们一起睡懒觉呢?
那个说我鞋太响的姑娘,后来遇到其它同学,逢人就说:那谁每天都起得好早,学习好认真……
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会觉得不舒服,也有过惶恐,觉得是不是要做得和别人一样才好?
但庆幸的是:我终究选择了坚持自己,没有被环境改变,也没把自己变成她们那样。
后来,我一边坚持做自己,一边和她们处理好同学关系,她们也就不再继续叨叨了。
当我在不断的坚持里,变得越来越好,我就愈发的笃定:其实,真的不必费尽心思去合群。
如果自己是对的,为何不坚持?
如果生活已经那么现实,那何不活在自己的坚持里,不为那些纷繁嘈杂的声音改变了原本正确的方向,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