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以为不舍,是不舍得一种生活状态,现在,我知道了,不舍,是不舍得一路同行的人。
我和娜娜,我们两个住过这家宾馆的7层,9层,10层,11层,阴面,阳面,单号,双号,透过这扇窗看着二环路上的车水马龙。
每一个同行的人,都值得你同行。
我们谈工作,谈理想,谈人生,大谈阔论,没有方向,却每一个观点都能够认同。
她推荐我听宋冬野,陈鸿宇,我推荐她看刘同,东野圭吾。
她用医药知识告诉我如何养生。我用心理学知识告诉她如何排忧解难。
我说,我们两个挺像的,她说,姐,我们两个不仅像,还互补。
从这个22岁的小姑娘身上,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年轻的资本,还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谢谢我们的一路同行!
越秋姐姐,第一次看见她就觉得好亲切,因为她特别像我的一个好朋友,后来听说她是为血友病人做药的,就更感觉到那份亲切背后还有一种钦佩。而让我感动和不舍的不是这些,而是在我近乎绝望的困境中那一句鼓励。还记得领导审核前一天的彩排,我因为笑场被老师赶下来,每个人都让我再来一遍,可我知道,即使再来,我依旧还是这个样子。越秋姐姐在我身边,她说,明天早上我早点来,陪你练练。那一刻,这句话成为我还想说好的另一个原因。第二天,在不安和恐惧中我说完了,也对得起她的鼓励和上台前她和我紧握的手而传递给我的力量!我们一起宣讲的时间比较少,但她大气的语言而彰显的情怀,我记忆犹新,他们十五年的坚持与付出,我们每个人都听到了。
谢谢我们的一路同行!
我听说景泰蓝这个名字真的是通过怀萍阿姨的讲述,她第一次讲,我就潸然泪下。她说到林徽因对钱美华的嘱托时,我想起了我的导师;她说王宝双师傅认真打磨花瓶的情境,我想起了我身边的老师,我们打造的不是花瓶,却也精雕细琢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她带领我们参观珐琅厂,给我们讲述景泰蓝发展的故事。
“你什么时候带学生去我们那里看看?”离别的前一天她问我。
我问:“要钱吗?”
她看了我一眼,“别人要钱,你不要钱。什么时候去,提前告诉我,我给你安排。”
我一定会带孩子们去看看这传承了六百年的手工技艺!我都想好了,等他们去之前,我要给他们看景泰蓝的宣传片,给他们讲叶圣陶的《景泰的制作》,然后和他们一起实地感受景泰蓝的美!
谢谢我们的一路同行!
田老师要提前走,临行前不断地嘱咐:明天记得拿电脑,拿旗子,拿稿子。记得把旗子还给邹老师。我们说:你这么不放心,就不要走了!我们是开玩笑,却也是很认真地说,我们希望和每一个小伙伴走完每一个场地,留下每一个故事。
陈老师会给我们照很多很多照片,每天都在群里给我们分享他的大作,看到那些图片,很舒服的感觉。陈老师看到关于特殊儿童的内容,也会给我发过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地感动。我们对于一些行业或许不太熟悉,但是通过聆听彼此讲的内容,慢慢地开始关注,构建自己新的认知,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的地方。
这里还有很多朋友,大家从陌生变得熟悉,从熟悉变得亲切。
谢谢我们的一路同行!
在这个团里,我们需要感谢每一个同行的人,从每个人身上我们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工匠精神。但我最想感谢的还是邹老师,是他把我们聚在一起,是他用渊博的学识帮助我们每一次成长。我的题目《用爱奏响希望的心曲》是邹老师想到的,屏幕上那句话——用爱心托起折翼的天使,也是邹老师想到的。记得改稿时,大家意见不统一,我就去问邹老师,邹老师说,就按你的来,你是最熟悉自己工作的。这句肯定,不仅在我定稿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然后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
这是我的收获,这是我的感动。
而收获不仅仅是这些。每次讲完,有人会感动,有人会知道:哦,原来还有这样的孩子;哦,原来自闭症的孩子发脾气是因为表达不清楚;哦,原来通过教育和训练,特殊的孩子是会有进步的;哦,原来每一种教育都有意义,特殊教育也有价值!还记得毕业时找工作,我有点排斥当个老师,因为我觉得我只能帮助这个班里的八、九个孩子,我教他们九年,也只能帮助八、九个孩子,我想要帮助更多的孩子。现在,我想,通过宣讲的方式,有人听了之后愿意问我:孩子应该怎样训练?有人听了之后愿意呼吁更多的力量关注这些孩子。这是我更要感谢这些同行人的原因!
谢谢我们的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