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4个节气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节气日期速算法

(1)通式公计算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设要计算的年为A,则到A年为止(含A年)的闰年数为:

闰年数=INT(A/4)-INT(A/100)+INT(A/400),INT为取整数函数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2107/100+2017/400]=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一)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1、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

2、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象征温度变化(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三)反映降水(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

(四)反应农事活动的节气(作物的成熟和收成):小满、芒种两个节气

(五)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清明两个节气,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六)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一年中24个节气名称,可简称为“两分两至”、“四立四時”:

两分”-春分,秋分。分者,平分也,表示一天24小时中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两至”-夏至,冬至。至者,极也,最也,表示一年中夏季与冬季的极致(【注】不是指夏季与冬季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冬至雪纷纷。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者,开始也,表示一年中春夏秋冬季节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四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時者,季节也,表示一年的四个季节。

人们还常常把上述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概括成“四时八节”:

四時”-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公历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大约公历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在公历5月21日。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分别处在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公历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一般在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在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
    天马酒仙阅读 9,399评论 0 11
  • 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一切皆是映射。 春夏秋冬 春 左边的上下部分是“木 ”字 的 两 半 ,木 的 中 ...
    光剑书架上的书阅读 8,173评论 0 9
  • 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
    moe阿酒阅读 4,340评论 0 1
  • 1、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养生原理】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司徒七阅读 11,230评论 0 12
  • 《四季便当》 这本书有许多家常便当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还有制作便当的一些小贴士。关于便当制作步骤清晰就、简洁、并配...
    Bella和book阅读 1,5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