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情侣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彼此之间会逐渐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将在外面受的气、受的委屈发泄在伴侣身上。
比如下班回家,看到自己昨天刚收拾好的桌面、沙发又变得凌乱不堪,心底就会生出一股怒火,去责骂对方,却忘记了自己在刚追求对方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耐心。
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脾气发泄在父母身上。
有些父母不会使用智能机,或者不能理解儿女所说的某件新事物,频繁地发问,或者出于对子女生活的好奇,多啰嗦唠叨了几句,我们便大发雷霆,不耐烦地指责父母。
可我们所有人在工作中,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却总是以自己最好的一面示人。我们在家急躁不堪,在外却春风满面。
为什么人们总是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却把美好留给别人?认知社会心理学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我们在与伴侣和家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彼此关系的牢固性,对这种人际交往产生了比较强的安全感,因此我们倾向于相信对方对忍耐自己的脾气。
当喜欢的同学生病时,我们仿佛就像自己在生病一样,感到心痛与无助,我们会温柔地对待ta、关心ta,希望ta快点好起来。
当老板一个表情不对劲的时候,我们会仔细揣摩老板的真实想法,把自己放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
当朋友约另一个人而不是自己出去玩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当成那个朋友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被忽略。
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的印象管理具有普遍性,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对外人使用印象管理,不对亲近的人使用?
除了上面说的对关系安全感的信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其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费力最小原则”,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因此商人与顾客之间会讨价还价,走路会倾向于走捷径。
在家庭中,当我们对父母发脾气之后,往往不会像对待外人一样去哄他们、让他们开心,这是因为我们希望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父母的原谅。
有人会选择冷处理,他们认为过一会儿父母的气就消了。
有人会给父母削一个苹果,而不是像对待外人那样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去真诚地道歉。
情侣之间,当吵架的时候,很多人都倾向于通过说一句对不起或者是抱一下来解决问题,却不像以前那样,为了追求ta而绞尽脑汁地进行精密的计划。
这些都是因为社会交换中的功利原则,人们总是倾向于使自己得大于或等于失,否则心里就会失衡而产生焦虑感。
我们已经明白了人们对家人不好、却对外人好是受到这些心理机制的影响,这些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去了解它、学习它正是为了通过了解而去改变现状。
事实上,我们应该意识到对家人和伴侣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仗着关系牢固与对方对自己很好就胡作非为、有恃无恐。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发脾气的时候不仅伤害了对方,而且对方也会不断调整着对我们的看法,以后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因此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有意识地把家人和伴侣当作“外人”去对待,多付出一点,我们就能抵抗这种心理机制。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