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刚放假,因为老家有事,我就急匆匆回了家。
考虑到精力不够,和以往不同,这次我一个人回了家,乐乐和爸爸留在泉州。
这是乐乐出生以来我离开他最久的一次,总共36天。
离家前,我把乐乐假期需要做的作业和功课列了一张清单给他爸爸,让他督促和陪伴乐乐每天的学习和玩耍。
马上四年级,我以为以乐乐以往的习惯,即便假期会偶尔懒散,但应该不会差得太多。
回到老家后,一开始几天,乐乐会每天和我通电话,讲一些他在家里的事情,我也会抽空检查一下他在网上要做的作业。
每次交流完作业和每天的生活之外,乐乐都会说一句,他爱妈妈,想妈妈之类的话,这是我们从小就养成的一个母子习惯。
再过来后,乐乐的电话就打得少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每晚和我说拜拜。
偶尔我在网上查他的作业,打过去问他,他爸爸就说他不是很高兴。
再后来他每天必做的英语要么一天少做了几关,要么好几天都不做。
我家里事情繁琐,也考虑到电话里其实无法确切地表达出我们之间的情绪和想法,就想随他多玩几天,难得假期,等我回去,一切都会回复正常。
可是回来的第三天,乐乐就和我争吵起来,他哭着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起因是他假期要写8篇日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只写了1篇,我让他写第二篇,他拖了几个小时,也没写出几个字。
我也很生气,问他为什么自己的任务没完成,还要怪我。
他说,他要的不是我成天催他写作业,他说表面上看,我成天陪伴他,监督他,可是我一点都不注意那些细节,我不爱他,他也不爱妈妈。
我问他,我怎么不注意细节了,我怎么不爱他了。
他说,我隔几天给他打一次电话,每次打电话都问他英语做了几关,作业写完了没有。他每晚睡觉前都盼着妈妈给他打电话说晚安,说爱他,想他,因为他一个人睡觉老是很晚都睡不着。
他说他提示过我,他在微信里给我发过,他说我回答都是敷衍他。
我回来后,他说有空可以陪他到楼下打打羽毛球,我每次都是嗯,到吵架前,我也没下去过。
他在电话里说过好几次,让我在网上给他买他选定的书,我回答他都是有空就买,可我回来了,也没见给他买一本。
他哭的很伤心,我自认当老师多年,口才也算可以,那一刻,我似乎找不到更多词语为自己辩解,尽管我也很伤心。
我想所有为人父母的,总会有和我相似的感受吧,我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
02
我31岁才做了母亲。
在此之前一直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只为给孩子一个尽可能充裕的物质环境。
在乐乐出生前,我一直觉得,我会和天下所有的妈妈一样,会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因为本身就是老师,我自认为读了很多育儿书,懂得很多育儿道理。我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甚至有时会自我感觉,对于乐乐,我给他的宽松程度应该会比其他妈妈要好一些。
我对他有无限期待,也对他无限用心过。
小时候,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给他讲故事,陪他玩孩子喜欢玩的一切游戏。不上课的时候,我会带他到处走走逛逛。上了小学后,我每晚陪他做作业到深夜,只为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看书喜欢漫画一类的书,虽然我那么希望他多看文学书,可以文采好一些,作文好一些,但我说服自己,爱看书就是好事,时间久了,自然看书的范围和兴趣会广,所以他喜欢的书,我都会给他买回来。
他喜欢打游戏,我虽然担心游戏上瘾,会伤眼睛,但也告诉自己,那是他和同学交流的一个媒介,也是了解时代的一个途径,有时会让他玩,有时也会帮他排一些他想发表的东西。
他超级爱吃冰淇淋,我虽然懂得这些东西吃多了会伤胃,但偶尔会劝服自己,小时候最渴望的,若不能得到满足,长大了,即使有条件也缺少了那份期待,因为感觉不同,所以我满足他的次数也比别人多。
即使是大家都关心的孩子成绩和兴趣班,我自认给他的自由度也极大。
我让他学的兴趣班,从未以要考级来给他施加压力。
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也只是有些失望,但也不会像他某些同学家长,会给他设置考分线,线以上有奖励,线以下就惩罚。
曾经我觉得这都是值得的,曾经我会认为无论我,无论他,这样的亲子关系,应该都是顺理成章地会越来越和谐吧?
他虽然看书范围偏窄,但看书的习惯却是超级好,有时间就看书,书是小朋友之外陪他最好的玩伴。
学的架子鼓和街舞,不说学得有多好,但每次上课都会按时去,一定要对比,肯定是有进步的。
可是为什么,他越大,这样的相处模式,问题却会越来越多呢?
03
陪伴乐乐近十年,陪伴的时间越久,我就越觉得,为什么全天下的父母都感觉孩子难教育,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还因为教育孩子有时会比上班更难更累,是因为上班是我们自己做主,我们清楚怎么做会利大于弊,我们会督促自己克服惰性,以成年人的意志力和自觉性去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是孩子和我们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代替他的感受,代替他的做法,我们只能陪伴,只能督促,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新问题,我们父母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期望,而这期望和问题是会发生矛盾的。
乐乐没出生之前,我对他的期望是健康就好。他出生后,某些方面表现得比同龄人要优秀一些,我对他的期望就是要健康,也要聪明。
幼儿园要求孩子多才多艺,乐乐语言天分好,会演讲,会主持,我对他的期望也就开始升级,希望他博学,全面发展。
上了小学后,他某几次成绩考得还不错,我就希望他成绩一直优异下去。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只是,只是,我们理解他的速度跟不上他成长的速度。
他在成长的阶段也会遇到困难,也会想退缩,也会因为找不到方向和方法而苦恼迷茫。
他是个孩子,会贪玩,会遇到一切诱惑他的东西而没有足够的自制力。
他想探索世界,想自主决定事情,可是总会遇到阻挠和外界的条条框框限制。
那个时候,他渴望什么,我们父母又给予了他什么?
身为父母,我们因为自身工作的压力,因为外界神一样别人家孩子对比的时候,难免会疏忽一些细节,也会因为那一点点的虚荣心拔高对他的要求而忽视他本身的实际。
当父母的都会说,我不要我家孩子优秀,只要快乐成长就好了。
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的遇到外界的对比时,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做到充分的理解了孩子,认同了孩子,不会对别人羡慕,不会对自己孩子偶尔的失望?
我说不让你打游戏是为了你眼睛好,可我又怎知道孩子在学校因为别的孩子谈论游戏时插不上话而被排挤的寂寞?
我说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了让你取得好成绩会自豪,会被表扬,会有高度的荣誉感,甚至高大上地像龙应台说的那样,未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我又怎么理解孩子每天背着比自己还高的书包,进了校门就是听课,回了家就是写作业,偶尔周末还要上个兴趣班,连玩一下都是奢侈,学习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父母?
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可单纯敏感的孩子又怎么会感觉不出来,什么时候,爸妈是真正爱自己的,什么时候,爸妈是爱那个想象中优秀的孩子,爱那个孩子身上一切的标签?
04
陪伴孩子是有有效期的,超过了,教育难度只会难上加难。
小时候,我和乐乐每晚的这个互动模式是做的很好的。
从他那方面说,那时他小,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爸妈说什么,他大多数都会照办。
从我这方面说,那时生活比较平静,工作压力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大。
可是一切都是会变的。
我压力大了,事情多了,也就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每一个细节都关注到,难免顾此失彼,偶尔耐性就不足。
我以为他大了,会越来越懂事,快10岁的孩子,不可能像个宝宝一样那么细腻地对他。
我想当然地认为,年龄增长了,自然抗压能力就强了嘛。
可是,乐乐作为孩子,他不是这样想的。
道理这个东西,一定是当事人感同身受,充分理解了之后,才会发挥它的功效。
不是我以为你怎样,你就一定会怎样。
他成长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时,他应该最盼望的是妈妈会鼓励他,理解他,理解他的焦虑,哪怕抱抱他,和他说几句,妈妈在,妈妈永远爱他,永远会陪在他身边,他都会在情绪得到释放后有了前进的动力。
爸爸妈妈是他最亲的人,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像大人一样,我要的不是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我自己会懂,我只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感受。
我明白,困难最终是要自己克服,可是哪怕有那么一瞬间的共鸣,我都会感觉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如同乐乐,我作业没做完我会害怕,怕妈妈骂,怕老师训。
我作业没做完,是因为确实很难,我写不出来,我很沮丧。
可是妈妈,为什么你只会问我做完了没有,只会训我为什么还没写完?
所以他才会说,妈妈不爱他。
我是爱他的,只是爱的方式发生了偏差。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如何用心的陪伴,是父母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