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会犯一些错误。这时我们做老师的不可避免的会批评学生,但是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讲究批评的技巧,语言尽量要说的委婉一些,避免讽刺挖苦的语言,伤了学生的自尊。在我看来讽刺挖苦的语言比体罚学生更严重。
我见过一位这样批评学生的老师。他说:“你以为你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可以胡作非为吗?像你这样道德败坏的孩子是不会有发展前途的。”他严厉的否定了学生的未来。
然后他又把这位学生的家长请来办公室,对家长说:“你们家的孩子真是无药可救了,他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听到这话,这位家长的脸腾一下红到了脖颈,他觉得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也跟着面子上无光。他回家把儿子痛打了一顿,之后这位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期末考试时总分7门课考了不到200分。
听到老师这样骂学生,我感觉真的很痛心。想说话,但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又插不上嘴。再想想我自己,有时候恼怒至极的时候,也会口不择言,说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
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重视并提倡语言美,像“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类的名言,我们是耳熟能详。我们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尤其是批评语言的表达。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比较敏感,他们容易偏激冲动,是非观念不清,很难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无意间犯了一次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时,如果教师大发雷霆,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但不到教育的目的,破坏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有可能使问题激化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个人认为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这样极易导致学生情绪低落。还要选择适合的场所,对于那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偶尔犯错,在课堂上批评他们,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损,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还要就事论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刺伤学生心灵的一些语言,有时远远超过了肉体所遭受的伤害,受到伤害的学生会把这种痛深埋起来,然后藏在记忆的深处,渐渐成为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疤痕。
我们要注意掌握语言的艺术,尽量委婉,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巧妙的指出错误的所在。
在批评学生之后,不要冷落学生,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近因效应”,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个谈话的基调。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难免有时情绪化,有时候语言说的重一些,但只要结束时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例如老师可以这样说:“也许我的话讲的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听我的话认真改正,我一定会很高兴的”,结束时让学生领略到我们的勉励之意,认为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但是为了我好,会努力改正错误的。
总而言之,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少一些讽刺,多一些耐心和友善,别让语言暴力刺伤了学生的心,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也需要语言的关爱!